中医中药怎样治疗眩晕症 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眩晕。轻度眩晕者闭目即止。重度眩晕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它可由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引起。如美尼尔氏综合症、内耳前庭及迷路感染、内耳前庭神经炎、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脑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 症等。 祖 国 医学认 为,眩晕可由风 、痰 、虚 引起,故有“无风 不作眩”、“无痰 不作眩”、“无虚 不作眩”的说法。 1.无风 不作眩(由肝气不调引起的眩晕症)。中医认 为,肝为风 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 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 为主。方药可用镇肝熄风 汤加减:取杭芍 15克,玄参 15克,龙骨 20克,牡蛎 20克,代赭石 15克,龟板 10克,天麻 10克,钩藤 15克,夏枯草 15克,夜交藤 15克,牛膝10克。将上药水煎 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2.无痰 不作眩(由痰 阻引起的眩晕症)。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 ,痰 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 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 为主。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 10克,白术 15克,茯苓 20克,橘红 10克,天麻 10克,牡蛎30克,泽泻 15克,竹茹 10克。将上药水煎 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3.无虚 不作眩(由气血亏虚 引起的眩晕症)。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 20克,党参 20克,白术 10克,茯神 15克,当归 15克,炒酸枣仁 15克,远志 10克,龙眼肉 15克,木香 10克,甘草 10克,大枣 10枚。将上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