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什么是传统美德?传统美德是指传统道德中那些以时代标准衡量,在今天仍有价值的合理成分和精华内容。而传统道德一般是指我国先哲创造的(以 1912年前儒家道德为核心)并在历史长河中为老百姓践行的道德。道德文化,不仅属于一种思想文化,更是一种实践文化,民众在实践中的补充发展与实践,才形成了全民认同的普遍的优良道德传统。 传统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这是一种学术的共识和定见。相较于西方文化的“智性”主义、印度文化的“神性”主义,中国文化是人文性、道德性的“德性”主义文化,儒家文化更为关注现实人生的问题,人伦关系、社会治道、修身养性、内圣外王、修齐治平,这是儒家学派所着力关心的问题。儒家文化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德性主义特质。 梁漱溟先生在其《中国文化要义》中明确地把“道德气氛特重”列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融国家于社会人伦之中,纳政治于礼俗教化之中,而以道德统括文化,或至少是在全部文化中道德气氛特重,确为中国的事实。” 韦政通先生在其《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也指出:“在中国文化中,有‘一本万殊’的理念,于是坚信一切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基础就是道德。中国传统中讲道德,不像西方人讲道德只限制在人生的范围内,而是弥漫在文化的一切领域。因此,中国的政治理想是‘德治’,文学理想是‘文以载道’,经济的理想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他如教育、法律,也莫不以道德为基础。”《大学》是儒家学说的一篇纲领性文本,其三纲八条目和其内圣外王之道很好地体现了儒家学说以道德为本的思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儒家学说为学、修身和治世的三条根本原则,也称“三纲”:即为学的首务在于弘扬我们人性中光明的道德,并用这种道德去推己及人,亲近影响民众,使人民日新其德,成为新民,从而达到社会和人生的至善境界。三纲总体目标的实现还要通过“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贯彻落实,而其核心仍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伦理道德不仅是做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相较于经济、军事的硬实力,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也为儒家所推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