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是谁来源:《决策》2013年7期在全国700多万公务员中,选调生是一个晕染独特色彩的存在。ﻫ在制度上,他们是重点培养的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工作的第一站叫“基层”;在乡镇,他们是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带着知识和文化的气息,上升机会相对更多;在组织工作中,他们的历练过程被定位为一条年轻干部培养链,用以探索领导人才成长规律。ﻫ一般来说,选调生的提拔比普通公务员要快得多,许多年轻有为的领导都是选调生出身。在过去的30多年里,组织部门一直把选调生工作视为优秀年轻干部的“源头工程”。围绕着选调生工作,也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培训制度和晋升路径。ﻫ当然,对旁观者而言,这个群体身上还有很多方面值得追问:他们究竟具备哪些特质?他们为什么可以破格提拔?他们的仕途有何别样的风景一个群体的素描在选调生的培养上,首先必须抢占时间和空间制高点,早发现素质高的早培养;其次是抢占培养和管理的制高点,避免形式化、功利化,激发选调生的内在成长动力。湖南湘潭县的徐韬、江苏扬州市的袁慧中、贵州安顺市的侯轲、江苏泰州市的孙靓靓、甘肃武威市的焦三牛、湖南衡阳市雁峰区的朱松泉、湖南醴陵市的易翔、甘肃武威市的康石、山东济宁市的张辉,他们原本是分散在全国不同地方的“80后”,因为“火箭提拔”在最近两年里引来持续关注。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标签——选调生。ﻫ从这9个人扩展到全国来看,从1980年开始,经历33年,选调生已经是一个13万人的群体。虽然他们一开始都被安排到基层,但目标是“培养党政后备干部”。ﻫ应届毕业生用半年时间成为副县级干部,这是普通公务员想都不敢想的,但很多选调生却实现了。因为是选调生,他们的提拔反而不违规。这时,就会引发更多人的关注和追问:选调生的管理制度是什么样的?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状态?ﻫ为能够解码选调生,本刊通过对不同省市的调查和采访,围绕选调生的群体特征、职业状态和管理制度等层面,为选调生群体画了一幅素描。ﻫ什么样的群体?ﻫ7月3日,常州市人大常委会任命费高云为常州市代市长,1971年出生的费高云,将会是江苏省第一位“70后”省辖市市长。他是1993年江苏省选调生,起步于乡镇团委副书记,在20年时间里,先后在邗江、仪征、南通、常州4地担任过16个职位。作为江苏省选调生的优秀代表,费高云曾被邀请到江苏省委党校为年轻选调生做报告。ﻫ按照选调生的制度设计,费高云是从选调生队伍中培养的一个人才。“选调生工作的重点就是培养党政后备干部。在2000年1月,又增加了一项,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培养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一直在进行选调生研究的广西2003年选调生肖桂国告诉《决策》。这意味着选调生一开始就是组织部的后备干部,而且未来发展是县级以上的。这就与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和普通公务员等,有了制度性的差别。ﻫ那么,选调生是一个怎样的群体?ﻫ从人数规模上来看,最早的一批选调生产生在1965年,后因“文革”中断。从1980年重新启动到1986年再次中断,全国共选调12700名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ﻫ从1999年10月全面恢复选调生工作以来的10多年里,人数规模持续扩大。在安徽,从1999年开始,每年选调50名左右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2004年增加到115人,此后每年人数都在增加。从1999年到2013年,安徽省15批次选调生共3800多人。ﻫ根据2005年以后的招录公告统计,2005年到2012年,全国各地选调生的人数逐年上升,仅在2011年一年就选调了1万多人。从不同省份来看,从2005年到2012年,四川省选调人数最多,超过9000人。其次是山东省,有7000多人。接下来是湖北省,有6725人。ﻫ初步统计,从1980年到2004年,全国有6万多名选调生遍布大江南北。按照选调生的制度设计,他们的第一站都是下到乡镇基层。ﻫ与土生土长的当地干部相比,选调生是“空降兵”。他们一般会在实际工作中分化成四种不同的类型:积极进取型、满足现状型、无所作为型,还有一部分就是另辟蹊径型,他们选择离开选调生队伍,从事其他职业。ﻫ围绕选调生的未来职业走向,85%的受调查者表示要在基层踏实做事、谦虚勤恳。另据《当代贵州》杂志在2008年采访的30名选调生发现,有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