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历史与流变 中国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旗袍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那旗袍是如何而来的呢?旗袍的起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旗袍属于袍服类中的一种,它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发展下来的 。众所周知,古代的服装多为上衣下裳形式,而在众多古代服饰中,只有深衣是衣与裳连在一起的。《礼记·深衣篇》有记载:"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采者"。旗袍的历史与流变 但事实上深衣制作时还是上下分裁,中有缝连接,将上衣下裳连成一体。深衣自春秋战国一直到汉代都为人所重视,后世的袍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在马王堆出土的古代深衣,提供了确切的形样。裳的一侧相连,另一侧用曲裾掩盖,这与后世的袍服是十分相近的.深衣在中国政治服饰上也有一定位置。《深衣篇》有载,"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在古代,深衣虽不是法衣,但圣人服之,先王贵之。士之吉服除朝祭之服外,深衣为次等服饰,而庶人吉服惟深衣。可见,深衣的用途之大,深衣后来演变为袍服。袍服开始代替深衣,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袍,明代直身,这些都是典型宽身袍服,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和统治阶层,而后在民间也蔚然成风。服饰的宽大,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标志。在宋代上衣下裳制与袍服制是并行不悖、旗鼓相当的。但随着顺治帝入关建立后金,满族的袍服开始占据主要地位。清朝初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发易服浪潮,传统冠戴衣裳几乎旗袍的历史与流变 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制被压制下去了,于是袍服在这时成为主要服装。由于清朝满族原为游牧民族,因此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激烈运动。清朝中后期,随着"康乾盛世"的远去,旗人生活安逸腐败,旗袍开始趋向于宽博来隐藏女子曲线美,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这体现出清代统治者病态的审美观。装饰也其繁琐,几乎至登峰造极的境地。领、袖、、襟、裾有多重滚边镶绣,有的旗袍可以说是几乎看不出本身面料质地。186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大门被列强打开了,随之而来的也有外国的服饰理念。 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