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中国古代太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的官学制度源远流长,早在殷周时期,统治者便已建立了名目众多的学校,所谓“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1] 西汉元朔五年(前124),武帝接受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天人三策》)和丞相公孙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汉书·武帝纪》)的建议,兴太学,立“五经博士”,国学遂兴。太学的设立则标志着我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奠基和发展,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府官办的、较为正规的高等教育学府,这几乎是教育史研究者们的共识。太学自设立,历两千余年而不绝,是中国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直至今日,太学精神仍然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及其学府中的天之骄子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汉代以前太学的雏形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实际生活的需要中萌发出来的。原始社会的教育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以及生产方式相适应。在原始社会中,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加之当时并不存在脑力与体力分工,也没有文字、书籍,生产经验连同社会风俗、礼仪、宗教和道德规范等,只能在长辈对后代的训诲、诱导启发中得以流传。 氏族或部落中有经验有勋劳的长老既是首领,也是老师,所谓“能为师然后为长”(《礼记·学记》),就是指这种情况。这些长老用言传身教的方式给社会成员传授三方面的知识:一是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知识,以增强他们向大自然谋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能力;二是宗教礼仪知识,原始人对大自然有浓厚的神秘而敬畏的心理,“礼”本来是一种敬神求福的仪式活动,这些祭祀活动有三种,叫“三礼”(《尚书·舜典》),包括祭祀天神、地神和人鬼;三是军事知识,这是抵御外族侵犯、保卫氏族和部落安全的必要手段。 (二)夏商的教育 夏朝时,已产生了学校教育,其形式有庠、序、校三种。学校具有军事教育的性质,设在都城,政教合一。洛阳斟耶城曾为夏朝的都城近百年。商都西毫城历时近 400年,此时仍是全国政治中心、教育中心。商朝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右学又称辟雍,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夏商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祭祀、军事、乐舞、算数、文学等 [2]。 (三)周代的辟雍 周代时,“太学”一词已经出现,它为辟雍的别称。西周的辟雍对前代的教 2 育有继承,也有发展。在周王朝畿内的太学叫“辟雍”;在诸侯国的太学叫“泮宫”。所谓“辟雍”,一是从形状上说,指它的四周以水环绕,中间高出水面的陆地有建筑物,故辟与“璧”通;一是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