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桥梁细分类型 一、 古代雏形 蹬步 蹬步早在公元前 2 3 世纪的尧舜时代就已出现,这类桥式虽可达到跨河越谷的目的,但它并不具备桥梁的本质,桥梁应以架空飞越为标志。然而这种早期的梁,是道路向桥梁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是古代桥梁的雏形。 现存的湖南省永丰蹬步就是这种原始桥型之一。永丰蹬步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永丰镇,一条小河穿镇而过,河心有一口水井,为便于汲水,在水井和西岸之间,设有近 2 0 米长的蹬步,每块石蹬约一尺见方,间距为 2 0 至 3 0 厘米,并设高矮两组,以便在不同水位时使用,蹬步表面凿有石槽,防止行人滑落水中。这种蹬步桥已考虑到了泄洪问题,比之截水而就的堤梁进了一大步。 河南永丰蹬步 蹬步 二、 梁桥 梁桥外形平直,古时称为平桥。把木头或石梁架设在沟谷的两岸,就成了梁桥。梁桥的构造最简单,出现也最早。早在原始社会时,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1 9 7 2 年对春秋战国时齐国的国都山东临淄的挖探中,首次发现了梁桥的遗址和桥台遗迹,两处桥梁的跨径均在 8 米左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录了在山西汾水上有座有三十柱,柱径5 尺的木柱木梁桥,桥始建于春秋晋平公,是见于古书记载的最早的一座梁桥。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战国时的苏秦对燕王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叫尾生的鲁国人,与一位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女子没有来,尾生为了表示不失信约,水涨上来也不走,抱着梁柱而死。相传尾生抱着桥下木柱墩而死的桥梁,就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五十里的蓝峪水上,是座多跨木梁木柱桥,称为蓝桥。 闻名中外的渭水三桥——中渭、东渭和西渭桥,座落在咸阳故城附近的渭河上,是三座多跨木梁木柱桥。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中渭桥全长约合525 米,宽约13.8 米,接近南京长江大桥汽车道宽度;它由750 根木柱桩组成了67 个桥墩,68 个桥孔,平均每孔跨径7.72 米,中间桥孔跨径达9 米;在木柱桩群上加盖顶横梁组成排架墩,再在排架上搁置大木梁,然后铺上木桥面,桥两侧设雕花木栏杆。中间桥孔高而大,两边桥孔低而小,呈八字形,既能使高大楼船顺利通过,又可以迅速排除桥面雨水,防止腐朽。两端桥堍〔tù兔 〕上竖 立 着 华 表 、 镇 水妖 石 件 、 石 灯 柱等 ,作 示 标 、 照明之用。这座桥始建于战国时的秦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