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笔记 资料说明: 1,参考用书:《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张凤铸、胡妙德、关玲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资料来源:2005 级考生结合艺术类05 年辅导班笔记整理而成。 3,资料说明:本书2005 年第一次列入参考书目中,在05 年的考题中占相当大的比重。 第一章 当代中国广播文艺的艺术实践 一,当代中国广播文艺发展的历史轨迹 1,解放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0,延安新华广播建立,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 2,国统区——上海广播电台、南京政府电台 3,建国十七年——被集体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激情点燃的广播文艺,是最艰苦的创业阶段。 1)广播文艺的地位由边缘靠拢中心,文艺节目的比重逐渐上升。 2)奠定了当代中国广播文艺的基本框架:采录丰厚的节目资源;开辟和完善广播文艺的节目形态。组建专业广播文艺播演团体。 文艺节目占了新中国广播的50%以上,包括歌乐、戏曲、广播剧等,同时组建了专业的广播文工团、民乐团、说唱团,并日趋专业化,开始了资料库的建立(1955 年起)。 4,文革十年——被政治极权话语灌注的文艺广播 1)在文艺创作上“以阶级斗争为纲”,割裂了文艺与社会的真实联系,违背了艺术规律; 2)在评价艺术的价值体系中,政治标准是首要的、必须标准的错误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 5,新时期(1978-1986)——回归艺术本体属性的广播文艺 1979 年,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邓小平提出了繁荣文艺事业的二为方针: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广播文艺迅猛发展,表现在: 1)研制调频立体声广播成功:1979 年9 月,黑龙江省广播事业局作出了中国第一台立体声调制器; 2)评书、小说、广播剧连续广播 3)品牌意识渗透到文艺领域,板块格局的广播文艺开始兴起。 6,转型期——平等交流的广播文艺 标志:1986 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成立,吹响了我国广播体制改革的号角,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掀起了广播行业走系列化发展道路的热潮。 转型期广播艺术较以前广播文艺的不同; 1)节目播出样式:直播对录播的裨补; 2)审美交流方式:单向交流向双向、多极交流嬗递(现场直播、热线电话等增强); 3)审美心态:仪式化聆听向附庸伴随的变迁;制片人制度,超出了审美无功利时期,审美与功利结合; 4)接受主体的审美创造;艺术生产的终极实现。艺术生产以接受主体的欣赏为终点。 7,发展期:商业化的必由之路 继珠江台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