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 文化产品——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人类创造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 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 文化思潮——指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生产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而形成的一种潮流。 5.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6.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它的传播一般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 7.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8. 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9. 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0. 文化内涵——指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筷子文化、扇子文化) 11.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经验性、个别的、具体的) 12. 文化事象——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具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理性、概括的、抽象的) 13. 方志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大时期,其中第三个时期称为“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地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14. 仪器观测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大时期,其中第四个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时期”。因为自 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 15. 九州——对中国广大地域自然区域的不同,古代人就已经有相当深入的认识。保存在《尚书》中的《禹贡》篇,就代表着古代人的认识。这份文献以北山川为标志,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