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民俗概述 1,中国古文献中的“民俗”: 《管子 正世》“料事务,察民俗” 《礼记 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汉书 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 民 ——普通老百姓,即庶人,可以引申为民间。 俗——习惯,习尚。 阮藉《乐论》“习而行之谓之俗”,某一种行为经屡次 的重复或模式化,便演变为俗。 民俗指百姓习尚、民间习俗, 2,民俗的定义: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 民俗一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 1846 年创用 (folklore) 3,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词典 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学。 第四类,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民间宗教是民俗的主要内容。 第五类,民俗是指民间故事,是一种范围不能够予以明确界定、与神话和传说没有明显分别的故事。 第六类,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包括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谚语及其他文学形式的东西。 第七类,民俗是“民俗文化”,是文明社会中受教育较少的平民所具有的文化表现,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4 ,民俗学定义分岐的原因 一是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二是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三是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