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曹建海 说明:本文是我 2010年 4月份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所作学术讲座的整理稿,由《中国房地信息》记者王锐整理,并刊登于该刊 2010年第 6期。本文代表我在 2010年初对中国经济的观点,现将全文发表,以接受各方批评。 2008年底,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粗放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为了救市,中国实施了令世界震惊的积极财政政策和与之相适应的超级宽松货币政策,大力扶植房地产业,放任地方政府以地生财,形成了当今全球最大的资产泡沫,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风险和挑战。 一、失去民生意义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世界银行测度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状况的指标有三个:人均GDP、寿命和受教育情况,其中 GDP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GDP原来是测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很好的指标,但目前中国的 GDP并不是一个好的指标,因为它失去了民生意义。目前中国 GDP核算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国内生产总值在中国表现为“挖坑经济”,无关社会净财富的增加。凯恩斯在 1936年所写的《通论》中曾经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挖坑”理论: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这叫创造就业机会。雇两百人挖坑时,需要发两百个铁锹;当他发铁锹时,生产铁锹的企业开工了,生产钢铁的企业也生产了;当他发铁锹时还得给工人发工资,这时食品消费也都有了。等他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时,还得发两百把铁锹,还得发工资。凯恩斯的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肇始,这只“看得见的手”使西方国家从经济低谷中走了出来,走向繁荣。 中国的房地产业对经济的拉动绝不亚于这种挖坑经济的拉动。房地产能带动 60多个行业,可以把经济从冷变热。如果只需要较少的投入就能达到拉动经济的目的,可以说它是有必要的,但若是挖坑的规模太大,为此投入了相当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投入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过大了,这就没有必要了。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下,GDP是政绩考核的唯一标准,各地方政府大力推行土地财政。GDP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为挖坑。 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 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 40%的水泥和钢材,我国建筑垃圾的数 2 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 500-600吨;而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 7000-12000吨建筑垃圾,而中国每年拆毁的老建筑占建筑总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