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史 第 1 页 共 20 页 第二篇 中国近代建筑(公元1911~1949 年) 第一章 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时代背景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社会状态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建筑——近代建筑时期。 第二节 发展分期 1、传入期(19 世纪中叶—19 世纪末) 2、形成期(19 世纪末—20 世纪 20 年代末) 3、繁盛期(20 世纪 20 年代末—30 年代末) 4、夭折期(20 世纪 30 年代末—40 年代末) 第二章 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一、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城市的特点 (1)中国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 (2)绝大部分城市是地主封建统治者以及一些商人、手工业者的聚居地。 (3)城市大部分是消费性的。 (4)城市的功能结构简单,平面形式沿袭着封建社会的城制,城市的建筑面貌也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形式。 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城市的发展与变化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由于社会所发生的剧烈变动,而产生急剧的变化。 中国城市的变化开始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其结果: 香港被强行割让给英国侵略者;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被强行开放为通商口岸: 上海、广州被划定“租界”。 继后,从沿海到内地,约 70 多座城市被强迫开辟为殖民地式或半殖民地式的商埠城市。 19 世纪 40 年代,外国资本家已在各通商口岸建立近代工商业企业。 60 年代,清政府洋务派曾一度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70 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近代企业也开始产生。 由于工矿、商业、交通事业的发展,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先后在沿海和沿江地区形成并发展起来。此外,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动,又促使原来的封建旧城市逐渐地发生变化,旧的城区衰落了,新的城区在成长。 第二节 近代城市发展的两大类型 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 1、第一类: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属于这类城市的有: A、 帝国主义国家侵占的城市。如: a)、割让地城市:香港(1842 年英国)、澳门(1849 年葡萄牙)、九龙(1895年英国)、台湾的一些城市(1895 年日本)等: b)、租界地或交通工矿的附属地城市:青岛(德、日)、哈尔滨(俄)、旅顺与大连(俄、日)、湛江(法)、长春与沈阳的铁路附属地(日)、广州的沙面(英)、中国近代建筑史 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