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价值观——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最大障碍 最近跟一些朋友偶尔聊起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问题,都认为难度很大,问题很多。比如:沟通问题、管理问题、发展模式问题、文化冲突等等。 个人思考后觉得这都是表面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国内企业经营者的价值观(往大面上说是我们整个国家的价值观)不具有普世性,国内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所认同的勤劳刻苦、任劳任怨、等级分明、绝对服从的价值观很难或者根本无法被非儒家文化圈的国家所接受。 这种价值观的冲突必然造成如下后果: 1. 中国企业本地化难以利用所在国当地的人力资源。 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也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组成,在跨国公司或者“伪跨国公司”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优秀的本地人才能够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西方跨国企业的价值观相对比较具有普世性,管理比较人性化,可以将所在国家本地的优秀人才纳入自己公司的体系,并得到这些员工的认同和尊重,自然也会为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 在非洲、南美的中国企业里,普遍的情况是除了体力劳动者,管理人员都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企业的文化、管理方式和对人的态度决定了本地员工无法认同和适应中国企业,而企业本身也不太愿意雇佣“不太听话”的当地员工。更离谱的是,一些企业的中方管理人员认为“文化认同”高于一切,认为本地员工必须接受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否者就不是公司雇佣的对象。 问题是价值观只能向下兼容,不可能向上兼容。中国的劳动法对员工的保护已经很“基本”了,连国内基本的劳动法都无法遵守的中国企业试图“文化认同”劳动法标准远高于本国的国家的员工,只能说这种“理念"实在是勇敢。 2. 先进的管理方式和企业经营理念无法被中国企业所吸收消化并运用 美国和欧洲的跨国企业,在市场所在地甚至本土总部,都可以做到引进当地的高端管理人员,很多中国的外企的高管都是中国人,在日本可能是日本人......但是鲜见中国的“跨国公司”任用当地人作高级管理。这也放映了中国企业的价值观并不具有开放性,无法吸收外国高管在自己的平台上发挥作用。 西方跨国公司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这不是某个企业家的成功,而是一种模式的成功,一种管理理念的成功,更是价值观的成功。值得我们的企业家学习的地方很多,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而不是机器、产品3 这些外在的表象。问题是当国内企业试图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工作效率、管理水平的时候,发现无法“拿来主义”,因为价值观不同,按照西方企业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