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材内容呈现方式 促进学生思考与探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金坛市涑渎中心小学 徐立芳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学习已成为所有人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呼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探索应运而生。 但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内容的陈述方式基本上是演绎的,是对符号的直接操作或是重新再操作,仍是从符号到符号,“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的现象比较普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仍强调突出接受和掌握,冷落或抛弃了发现和探究,造成学生学习数学缺乏热情,数学教学效率偏低,严重影响了新课程的整体推进。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怎样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主动性,成为小学数学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对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进行再思考,改变现有的教学状况,把课堂变为学生思考、探究、自主获取知识的场所,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的研究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敢于猜想、乐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逐步达到培养其创新意识。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根据建构主义观点,课程强调应用情节真实的故事呈现复杂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由此支撑鼓励学生的学习;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持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