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绿色生产行为内涵与外延摘要。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实施是农业绿色生产的必要活动过程,科学界定农业绿色生产行为,探讨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内涵与外延对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前后延伸,对农业绿色生产行为进行了概念辨析。由此,提出了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基本概念,总结出农业绿色生产行为具有要求节能、降耗、减污,强调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用、追求全产业链绿色化、注重多重效益的统一等基本特征;同时基于全产业链视角,从产前绿色生产行为、产中绿色生产行为、产后绿色生产行为三个方面论述了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外延。关键词:农业绿色生产行为;内涵;外延一、引言农业绿色生产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20XX年9月,我国发布了第一个农业绿色发展文件——《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的绿色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在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我国每公顷使用的肥料量几乎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所用化学农药的平均数量是发达国家的2.5~5倍[1]。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农业的绿色发展已成为必然的选择,而农业绿色生产行为作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行动手段,是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的绿色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农业绿色生产行为上。目前,学界对农业绿色生产行为还缺乏明确的界定与深入的解读。因此,在农业绿色发展的大趋势下,探讨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概念内涵是当前值得研究且必要的基础理论课题。学界对农业的绿色生产、绿色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由于我国对农业绿色生产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具体到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较多的关注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第1页共10页采纳行为。主要通过实证方法研究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后农业的增产[2]、增值效应,农药化肥的减量效果,以及生产成本的节约等[3]。二是考察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从农业相关主体的内部和外部出发,主要从主体特征、绿色生产技术[4]、政策、组织、信息[5]、监管[6]等因素来分析具体的影响程度。三是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学者们主要从农业绿色生产培训[7]、农业绿色技术、相关激励机制[8]、宣传与教育、农业生产组织结构、集约化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及监管力度[9]等视角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总体来说,学界对农业绿色生产行为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一是缺乏对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明确定义,已有研究多是探讨绿色生产、绿色发展等相关话题。二是更多地将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视为农业绿色生产行为,但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外延明显要大于前者。三是较多地关注农业生产环节的绿色生产行为,而对于其他环境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基于全产业链视角,对农业绿色生产行为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进一步探讨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概念,并尝试对农业绿色生产行为进行界定,以期丰富农业绿色生产研究的相关理论。二、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内涵(一)概念辨析与内涵界定。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相关理论溯源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10],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效益的有机统一[11]。这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源头,也是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指导思想和行为目标。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unepie/pac)制定了《清洁生产计划》,“清洁生产”的概念开始广泛使用。1994年,我国提出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清洁生产列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