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建模步骤 当前国内外储层地质建模的总体思路和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在广泛收集地质(包括露头、钻井及综合测试)、地震及测井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和一系列数学方法来定量表征二维或三维储层的宏观几何形态及内部特性参数的空间变化,最终利用计算机来动态地模拟储层的空间变化特征。 三维建模一般遵循从点----面---体的步骤,即首选建立各井点的一维垂向模型,其次建立储层的框架(由一系列叠置的二维层面模型构成),然后在储层框架基础上,建立储层各种属性的三维分布模型。一般的,广义的三维储层建模主要包含六个环节,即数据准备、构造建模、储层相建模、储层参数建模、储量计算、如果要将储层模型用于油藏数值模拟,应对其进行粗化。 2 .1 数据准备 储层建模是以数据库作为基础的,数据的丰富程度以及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所建模型的精度。 从数据来源看,建模数据包含岩芯、测井、地震、试井、开发动态等方面的数据。 2 .1 .1 建模数据 (1 )井数据 井数据包括井基本信息、岩心数据、测井及其解释数据、分层数据、断点数据等。 1 .基本信息 主要指钻井信息,包括井名称、井别、井口坐标、补心海拔、完井深度、完井时间及井身轨迹等。这些数据可从完井地质报告中得到,目前大部分油田单位已将其建成了数据库。 在建模软件中加载了井信息数据后,应对井信息及轨迹逐一进行细致检查,特别是进行可视化检查。例如,为了检查井身轨迹的准确性,首先,从三维视窗中查看井轨迹的整体形态;第二,在导入井分层数据后,逐层与现场已有井位底图进行对比检查,确保数据无误。 2.岩心数据 岩心数据包括岩心照片、岩心描述以及岩心钻孔分析数据等,是岩性解释、沉积相划分、含油气性解释、储层质量评价以及隔夹层识别等的第一性资料。建模过程中,岩心数据主要作为测井数据的标定。 3.测井及其解释数据 测井作为研究井筒周围地层、岩石及流体特征的重要技术手段,包括电法测井、声波测井、放射性测井、地层倾角测井、气测井、生产测井以及随钻测井等多个类别,一般数据按每米 8个数据点记录。数据文件格式种类较多,如 716格式、Las格式等。目前Las格式已成为测井行业数据标准,应用非常广泛。 单井的储层地质解释数据,包括沉积相、储层参数等。常见的数据记录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连续曲线格式,主要包括测井解释的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以及泥质含量数据等(8点/1米),一般按 Las格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