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七种天性 儿童的七种天性之一:游戏 以“以意义为主导”的活动就是工作,“以快乐为主导”的活动就是游戏。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的社会性很弱,做事情的动机多出自本能的自发。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的,所以,儿童自然好游戏。 所以,聪明的教育者会“寓教于乐”,他会对儿童说,来我们做个数字游戏?那些外行的教育这就会对孩子说:时间到了,我们学一会儿数学。 其实,把儿童需要学的东西变成游戏的形式,是我们的责任和工作,这是一件再自然再必要不过的事情,就好比儿童的消化能力不好,我们要把食物变软、变烂一样。 对于儿童尤其是三岁之前的儿童来讲,不应该只为了意义追求快乐,如果我们不能把学习或者其他很有价值的事情变成游戏,我们就宁可不去学那些东西。勉强孩子,会打乱孩子内在的和谐,他神奇的、完美的内在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他们只能得到一知半解和服从。那点东西晚几天、晚几年都没有太大关系 ,但 是,一旦 儿童内在的心 理 和协 杯 扰 乱和破 坏 ,那么 ,教育就事倍 功 半了。现 在很多幼 儿园 的父 母急 功 近 利 ,以孩子学东西为成功 的目 标 、为炫 耀 的资 本,对孩子的发展 是很不利 的,结 果东西学的马 马 虎 虎 ,孩子美好的天性也 泯 灭 掉 了。他们对生 活的热 情降 低了,他们的眼 神中 出现 了茫 然,他们稚 嫩 的眉头 开 始 不断 皱 紧 ,这是每 一个真 正 爱 孩子、懂 孩子的人应该坚 决 避免 的。 另外,儿童是从游戏中学习的,这个学习是多方面的,除了知识的增长,还有经验的增加,还有自我内心成长,对生活、他人态度的渐渐形成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学习和增长。很多时候,虽然具体的学习目标没有达到,但是其他发面并没有停止。所以,仅仅为了孩子不愿意被唐诗而打孩子屁股的家长,实在是胶柱鼓瑟了。 儿童的七种天性之二:模仿 模仿是学习之母。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任何科学、艺术、技能、风格的发展和形成,都有它最初的范本和源头,所谓“其来有自”。模仿是动物界共有的,鹦鹉学舌乃至动物杂技团都是模仿的明例,但是人类的模仿能力远远超出了其它物种的动物,这是人类远久进化的结果,也是人类能够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重要原因。 模仿的敏感程度和相应的吸收 能力构 成可 塑 性,儿童在这方面是远远超出我们 成人的。随 着 年 龄 的增长,人的可 塑 性和模仿力也在减 弱 ,三 岁 之前 的儿童有太 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