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睡眠障碍(儿保科)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 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的异常表现。 睡眠是由非快速眼动(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和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两个阶段构成。NREM睡眠根据脑电波形划分为四个阶段。睡眠的深度是从第一阶段开始逐步加深,到第四阶段达到最深的程度。第一阶段为浅睡眠,第二阶段为中度睡眠,第三、第四阶段为深度睡眠,又称慢波睡眠。儿童在NREM 睡眠第三、第四期,即慢波睡眠末期交替至其它浅的睡眠阶段时会产生三种可能的状态:一、自然地转入其它睡眠阶段而开始下一个睡眠周期;二、持续觉醒直至完全情醒;三、不能从深睡眠中完全出来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也不能完全清醒,即表现为部分觉醒状态,为觉醒性异态睡眠。觉醒性异态睡眠在儿童中十分普遍,包括梦游、觉醒紊乱和夜惊,这类临床表现可单独存在或几种并存,亦可伴随其它睡眠障碍。 (一)病因 1、遗传因素 遗传和发育因素是决定觉醒性异态睡眠的最重要的体质因素。梦游、觉醒紊乱、夜惊都有明显的家族倾向,但其遗传方式、基因基础至今尚未明了。 2、睡眠因素 睡眠剥夺和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均影响与觉醒性异态睡眠相关的慢波睡眠的深度、持续时间和统一性。在睡眠剥夺的恢复过程中,慢波睡眠发生反跳性加深、延长,使儿童睡眠阶段的交替更加困难,从而导致觉醒性异态睡眠的出现。睡眠-觉醒节律不规则,使儿童在从慢波睡眠转入下一个睡眠周期时,睡眠周期的时间标记与生理需要持续慢波睡眠之间出现不同步,从而发生觉醒性异态睡眠。 3、心理因素 许多精神疾患,如焦虑、抑郁等都会使睡眠结构发生变化 ,出现较 多的觉醒性异态睡眠; 心理因素可能 是年 长儿和成 人 夜惊的主 要原 因,如孩 子 与父 母 分离 、父 母 离 异等。 4、诱 发因素 一些 药 物 ,如安 眠药 、镇 静 剂 、酒 精、抗 组 胺药 等能 使慢波睡眠加深和延长,从而加重或引 发觉醒性异态睡眠; 睡眠中的外 在刺 激 ,尤 其是在慢波睡眠向其它浅 睡眠状 态过渡 时的外 在刺 激 ,会使存在体质因素的儿童发生觉醒紊乱、梦游;发热 、睡眠的周期性肢 体活 动 等直 接 干 扰 了慢波睡眠,同时这些疾病本 身 发作 过程中也 产 生较 多的部 分觉醒状 态,因此 容 易 诱 发觉醒性异态睡眠。 (二)临床表现 所有的觉醒性异态睡眠都具有一些重要而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