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韶关古道的千年历史文化【核心提示】韶关古道促进了古代岭南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也见证了近现代革命事业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代,往来于韶关古道的有军人、官员、文人、商人、僧人和普通民众,其中文人、官员和僧人的南来,给岭南地区传输了当时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在古道沿线留下了大量文化遗存。即使到了近现代,韶关仍然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古道因此也见证了近现代革命事业的发展。凿岭开路惠泽岂止一方农历九月的粤北,空气清爽,在当地社科学者的陪同和指引下,记者上山岭,行古道,实地感受了韶关古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韵。古道行首日,记者和当地社科学者乘汽车驶过省道再绕乡道,翻过好几座山头,才到达第一个目的地——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这里较好地保存着一段西京古道——梯云岭段,约三公里,步行大约需要两小时。古道逶迤在山脉间的一片农田中,据学者考证,历史上多个朝代,岭南朝贡均由此进京。套用现在的说法,西京古道就是古代的高速公路。行走约一个小时,只见路边淹没于草丛中的古公馆、古驿站和基石,却没有见到一个行人。这时只见一个带拱券式门洞的石亭立于眼前,古道穿亭而过,原来这就是记载中的“梯云岭亭”。亭中靠门处残留着几块石碑,其中“重建梯云岭碑”上记载着与这条古道有关的历代名人:“昔唐昌黎韩公,宦游岭南,道经此地,迨后地以人传。名贤经过之区,并其地而俱馨。至国朝康熙年间,有邑侯裘公……曾建祠于梯之巅。”此碑立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主要记载了重修梯云岭路段的历史。“昌黎韩公”即韩愈,他被贬广东时,正值寒冷季节,秦岭云封雾锁,行马踌躇。于是在见到侄孙韩湘时写下诗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流传久远,后人对蓝关究竟何处也有不同说法。西京古道上也有一个叫蓝关亭的凉亭,位于大桥镇白牛坪天顶壳的山坳中间。据当地学者考证,人们最早把蓝关亭与韩文公联系起来的说法,见于清康熙二年(1663)的《乳源县志》。过了梯云岭,古道立刻陡峭起来。记者不禁感慨,这一条通京之道,不知往来多少名人,而从岭南上京都和从京都下岭南,心情却是截然不同!倒不如梯云岭亭门两侧刻着的对联写得实在:“挑负宜息肩,何妨濡滞停步脚;来往当思路,切莫蹉跎误前程。”古道行的第二天,我们来到大庾岭道,也就是今天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