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心得体会关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心得郝笑男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涉及到了解决问题的内容。即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简单的问题。这一部分是教学中的重点亦是难点。尤其是减法题,很多孩子不能理解问什么算什么,得数往往不能与“问号“相符。并且在考试时,学生在“解决问题”上很容易丢分。这说明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比较薄弱。在做题的过程中,很多孩子会将图中食物的数量数错,或者由于图中画的有些模糊加上不仔细看也会出错,家长会归结于为孩子的“粗心大意”。前段时间我看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一直以来,我们都忽略了“粗心大意”,认为孩子知识是学会了,只是粗心了。实际上我们恰恰应该提起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粗心大意”其实从侧面反映了孩子对知识的掌握还不是很扎实,对于方法掌握的还不是很好。我认为一年级所学的“解决问题”是基础,面对简单的解决问题的题目同样要落到实处。根据学生的情况,再结合这类型题的特点,我认为在平时的做题当中就应当渗透这样的做题方法:1、认真看。即仔细的看图中有什么。在上课做题时就给孩子们时间先看清图的意思再举手回答。尽量不要养成孩子看到问题就举手的习惯,不论这一题是简单还是难,是不是需要思考一下再做解答。2、分析。即说一说图中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做到而应更多的注重学生理解:一共,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需要用加法。3、列式。分析之后就是学生列式了,自己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写出得数。4、检验。因为有的孩子还不能很好的理解“问什么算什么”的含义,所以在检验这一部分,我要求孩子们看看得数和问号是否相符,比如问号是2,那你的得数也应该是2。这样有利于帮助孩子们列出正确的算式。另外,一年级数学问题都是用情境图或实物、图形等呈现,第1页共2页加以少量的文字叙述。学生在看题目时常常会看错题意或丢掉信息,有时我们担心怕一年级学生太小,看不懂题目,会自己说出题目意思再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解题的正确率。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于家庭作业中。这样做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的机会,也容易使学生养成学习惰性,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数学学习中,应该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说,学生越不懂,越要让学生说。如情境图,本来就是一个有情节的生活故事,小孩子的读图能力更甚于读文字能力,他会很乐于讲述图上的故事,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提醒他注意到数学的信息,学会细心观察。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加上生活情境,编数学故事。学生能用自己的故事讲出图上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就说明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易于学生把问题进一步抽象成数学算式,也能为以后更多稍复杂的数学问题阅读理解打好基础。算式是对生活中数学的抽象和概括,一年级学生理解难是很正常的现象,而对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的理解更是关系到学生后面的数学学习。学生学习了加法和减法后,就要解决加法和减法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学生对算式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把数学算式编成数学故事,能使学生再一次理解算式的含义和应用。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符号还原成有趣的生活故事,不但深刻感受生活和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生动的数学形象,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丰富数学知识的外延。在编故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数学的信息,与数学无关的简洁点到为止。例如3+5这个算式,不同的学生就可以编出各种不同情境的数学故事,像“妈妈给我3颗糖,奶奶给我5颗糖,现在我一共有几颗糖”等,但是要尽量避免详细具体描述糖有多甜多好吃之类的与数学无关的信息。正确流畅的做题方法是保证正确率有力的保证,但往往渗透方法是最难、需要时间最长的,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与联系中,我们应当潜移默化的渗透细致流畅的做法,让孩子逐渐形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将会为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带来很大的益处。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