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宏:做江西农机产供销第一人|一人可以申请多项农机补贴吗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自主品牌。——题记春暖花开时节,南赣大地处处洋溢着振兴和发展的活力。江西凯尔农机科技有限公司在宁都开发新产品,新上生产线,创办宁都凯尔农机制造有限公司。4月10日上午9时整,公司生产的第一批200台彭牌pp——135系列微耕机成功下线。填补了XX省没有专业自主生产微耕机的空白。这是XX省第一家集产品开发、农机生产、农机销售、技术服务、示范展示、维修服务、农技推广于一体的农机4s级服务企业。a、“九品官”下海1960年12月,彭宏出生在XX县区安福乡罗陂村。高中毕业后,小小年岁的他回乡务农,在生产队每天2分的工值(每分折算一角钱)像一座大山压得他上气不接下气,常常体力透支。“这小子看上去书生气的,但再苦再累也撑得住,默默承受。”生产队长对小个子的彭宏有了一分好感,多了一分关注。不久,有文化、能吃苦的彭宏干上了生产队会计,口算笔算珠算,样样算得精确无误,账目财务一清二楚,转眼在整个罗陂大队出了名……俗话说,十年媳妇熬成婆。经过十几年在生产队的“修炼”,1990年3月,彭宏被乡政府“看中”,选调到罗陂村委会任会计和民兵营长。干一行爱一行,彭宏的业务能力出类拔萃,主管的工作绩效斐然,不久,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4月,前途无量的彭宏经乡党委考察和酝酿,提拔为村党支部书记。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彭宏新官上任一改急躁下的“三把火”,他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处理矛盾问题异常冷静,条块清楚,工作步步稳扎,常常别出心裁,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赢得村民信任与拥护。一次,县乡两级“下任务”:要求安福乡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罗陂村也不例外,几十第1页共4页亩桑树指标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落”在了村里。面对政府行为的“计划经济”和“强迫种植”,彭宏斗胆说“不”,理直气壮“顶回去”:“现在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迈进的关键期,搞农村经济最怕的是政府干预,罗陂村深山垄田多,土质糨糊,根本不宜种植桑树,这样做只会劳民伤财……”结果,彭宏根据全村农田的分布情况,对农作物的种植进行“把脉”,“对症下药”,发展了最适合的白莲、烤烟、稻田养鱼等致富项目。春华秋实的季节,罗陂村的“丰收图”成了“江南一景”,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基层干部前来参观学习、取经问富。县里一名领导慕名而来,耳闻目睹此情此景,惭愧而自责:“彭宏这小子不简单啊。”事业如日中天,在安福乡7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中,彭宏资历虽不算长,但他年轻、最有成就,群众威望很高。乡党委、乡政府拟把他列入转正聘干计划,别人梦寐以求、终生难遇的“肥差”,彭宏却不“看中”,主动放弃。期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余波再掀,举国上下大谈改革开放、高议解放思想,人人争抢机遇,下海经商、开厂办企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涌动的热血激发彭宏创业之情,他随即辞去村党支部书记职务,毅然决然下海,在县城租用场地开办饮食店。靠着人脉和诚信,饮食店门庭若市,红红火火。而楼下的县农机公司几间一字排开的农机具经营店生意却异常冷淡,地处闹市无人问津,楼上楼下,差别如此之大,让人不可思议。其实,这都是“大锅饭”惹的祸,“国字号”企业都是“平均主义”,利益分配面前,多付出的与少付出的甚至不付出的一样得钱拿工资,没有多少之分,谁会出力卖命啊。这样的体制,生意不垮才怪呢。在改革大潮和市场经济的诱惑下,农机公司的员工纷纷下海,沿海淘金,公司的“黄金地”人去楼空。“彭老板,我看你是一块做生意的好料子,这些农机商店你也把它租下吧,楼上餐馆楼下农机,一箭双雕。”面对找上门来的公司负责人,彭宏犹豫不决。是啊,农机行业的买卖可不是闹着玩的,对自己来说几乎一窍不通,要经第2页共4页营好,要赚到钱心中无底。彭宏多方争取亲朋意见,还深入到部分乡村了解农民对农机的使用情况。最终,他诚惶诚恐,于1996年12月1日租下农机商店并开张营业。做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一行,在经营中,彭宏敢于吃苦,特别耐劳,出外采购产品,从未住过上档次的宾馆,常有露宿街头和蜗居工棚的“鲜例”;吃饭无规律,快餐和方便面成了他的主食;卸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