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个音乐小故事 1 、《二泉映月》的故事,80 多年前,无锡街道的上空常常飘扬着阿炳卖艺乞讨所奏响的琴声。他的即兴演奏,不仅成就了《二泉映月》这支自述式的悲歌,更主要的是它摆脱了那种赏玩式的心态,上升为一种与我同在的共命运感。对人世的关怀,对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难,使一些人很容易地把他和贝多芬相提并论。不是说人活着多么艰难,或者古人挂在嘴边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而是真切的自己的行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部心灵史,它折射了人之所以要站立的原因。我们在阿炳音乐里常常感觉到的,在那一瞬间,就是能分清许多是非。我记忆里有过一段 介 绍 日 本 指 挥 家 小泽 征 尔 的文 字 ,说他在第 一次 听到《二泉映月》这首 乐曲 时 流 着眼 泪 告 诉 别 人: “像 这样的乐曲 应 该 跪 下 来 听 。” 2 、小提琴《思乡 曲 》,马 思聪 曲 抗 战 时 期 ,马 思聪 听 到一首绥 远 民 歌“城 墙 上跑 马 ”,原民 歌中 有想 念 故乡 的萌 芽 思想 。马 思聪 创 作的中 他把失 去 土 地的、离 乡 背 井 流 浪 于异 乡 的农民 的离 愁 与别 念 表 现 的淋 漓 尽 致 。我们可 以感受到作曲 家 内心的丰 富 而深 刻 的音乐内 涵 。在萤 火 烧 过的地方 ,又 奏起了思乡 曲 。曲 子 里,没 有黄 昏 的苦 烈 ,没 有子 夜 的吟 叹 ,只有灰烬中盎然破土而出的绿意,再有啊,再有的就是,生命回归的呼唤。留恋在国土的灵魂,禁锢在他乡的身躯,浓浓的乡愁,化不开的思念,这时回忆起少时在故乡的无忧无虑,快乐的生活,只有把这些,寄托于这一首《思乡曲》。 3、合唱《哈利路亚》,德国作曲家亨德尔中年经营歌剧院破产,屋漏更遭连夜雨,他又遭遇中风的不幸,身体倒了下来。但是他没有被击倒,一位词作家拿来清唱剧“弥赛亚”的脚本,他躺在床上看着脚本,凭着毅力和神奇的勇气,写完这部巨作,特别是里面的合唱《哈利路亚》,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在演出那天晚上当英国国王听到此曲时,不由自主站了起来,谦卑的聆听这首天籁乐曲。亨德尔听到合唱《哈利路亚》,也流下热泪,他说:“这不是我写的,是主的意愿。” 4、《如歌的行板》,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D 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柴可夫斯基以音乐这种十分艺术化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活悲剧的深刻感受和对光明美好前途的热切追求。体现了柴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