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简史 一、 从上海到镇江(1933~1978)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座落在江南历史名城—江苏省镇江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创立的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1933年 3月,私立大公职业学校在南市乔家浜创立,校长林美衍,校董事会主席吴开先(解放前曾任上海市市长)。同时在高昌庙局门路辟地三十余亩,筹资集款六万元自建新校舍,翌年迁入新址,设初级机械科、商科、高级工科(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应用化学)、高级商科,附设初中。1937年抗战爆发,大公职业学校搬迁至重庆市小龙坎,并于 1938年 10月开学复课。抗战胜利后,学校于 1946年迁回上海,许恒任校长。因原址已拨给江南造船厂,政府另拨虹口峨嵋路400号为校址继续办学。上海解放后由民主人士孔另境任校长,孔离校后,由许海涛任校长。至 1951年,在校学生 600余人,教职工40余人。 1952年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上海市人民政府将私立大公职业学校调整改名为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由许海涛继任校长。 1953年初,一机部与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商定,以上海机电工业学校为主体,调整合并上海第一机器工业学校(其前身是国立高级机械职业学校)船舶制造科、上海水产学院附设水产学校轮机科及福州工业学校造船科、轮机科建立了我国第一所造船中等专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由余西迈、许海涛主持工作,校址定在上海市浦东庆宁寺陈家宅。征地 200亩(不包括家属生活区),于 1953年 6月 1日破土动工,翌年 2月基本完成。学校有连通的教学实验办公楼、宿舍、饭厅、各工种实习车间、医务所和食堂、浴室及体育运动场地等,形成小配套。1953年 7月完成转并移交工作,二、三年级学生由四所学校转来,又于当年首次招收新生 380人,全校共有 26个班级,分三个专业,1322名学生,教职工290人。 1953年7月,一机部下达文件明确学校设置船体制造、船舶机械、焊接三个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在校生规模2000人,培养目标是造船工业中级技术干部。 8月28日,一机部发文正式批准建立“上海船舶工业学校”。9月15日,学校1600多名师生员工在上海解放剧场隆重举行学校成立和开学仪式。 1953年10月,学校改名为“上海船舶制造学校”。余西迈为首任校长。 1955年6月,上海船校被确定为国防工业学校,此后,学校即按培养军用舰船中等技术干部的要求和条件招收新生。 上海船校1956年增设船舶电气装置专业,1958年增设电动装置专业,1959年增设船舶无线电专业,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