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语历史过程中形成教学流派 据历史记载,最早谈论外语教学方法的是欧洲教育家马科斯.昆体良(Marcus Fabens Quintilian A.D.35— 95)。他出生于西班牙,后去罗马教授希腊语。他的教学由四个步骤组成:朗读伊索寓言;写下该故事;口头讲述某段故事;写一篇短文。据说这一方法流传很长一段时间。然而,16 世纪前外语教师的工作大部分仅为词汇和句子的讲解而已。直到19世纪初,有关外语教学的方法尚未形成系统的观点和理论。 任何新教学法的兴起并不意味着旧方法的消亡。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外语教学法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各有长处和局限性。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掌握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自觉地、灵活地运用他们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对象服务。 一、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语法翻译法是最古老的外语教学法。中世纪开始,欧洲人要教希腊语、拉丁语等死的语言,当时主要是为了书面翻译和阅读,这时他们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语法翻译法。到了十八世纪,欧洲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现代外语课,但仍然沿用语法翻译法,当时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还是书面语。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阅读外语资料和文献。德国语言学家奥朗多弗等学者总结了过去运用语法翻译法的实践经验,并在当时机械语言学( mechanical linguistics)、心理学(psychology)的影响下,给语法翻译法以理论上的解释,使语法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外语教学法体系。古老的翻译法、语法法和词汇翻译法都属于同一类方法。 语法翻译法是为培养阅读能力服务的教学法,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然后把外语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语音、词汇、语法与课文阅读教学脱节。反思国内的英语教学,大多还是采取这种语法翻译教学法。 语法翻译法的长处: 学生语法概念清晰,词义理解比较确切,翻译能力得到培养。 阅读能力较强,尤其是遇到长而难的句子时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便能理解意思。 翻译法能配合其他阅读与写作教学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语法翻译法的弊端: 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有碍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习被动,有些人失去兴趣,学习困难的学生常缺乏学好外语的信心。 语法翻译法不能全面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