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选编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及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 305 篇,另有 6 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成书大约在公元前 6世纪。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实情感,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笙诗:又称“六笙诗”,是《诗经.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诗的合成。据《仪礼》记载,这六篇诗用笙演奏,因此而得名。自汉代以来,这六篇诗都有目无辞,《诗经》305 篇不包括这六篇。 风雅颂:《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国风,即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诗经》有 15 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正,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 31 篇、小雅 74 篇,“雅”诗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音乐叫舒缓,“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赋比兴:诗六义之三,是指《诗经》的三种艺术手法。宋代朱熹曾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平铺直叙,直接议论抒情,体物写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一般起烘托气氛,谐调音韵的作用。赋比兴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是指具有中国文化的诗歌创作原则,确立在《诗经》。“风雅”不是指风雅体裁,而是指体现在《诗经》“风”“雅”中的艺术创作精神,即诗歌创作的高尚意义和严肃性。《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