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二 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 ”,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 义相合,是本义; 在第二句中义为“到 ”、“至 ”,是引申义。 4.君 不若 引兵 疾 走 大梁 。(《史 记 ·孙 膑 》) 其疗 疾 ,合汤 不过 数 种 。(《三 国 志 ·华 佗 传》) 《说文解字》:“疾 ,病 也。”“疾 ”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 ”,与字形以 及《说文解字》释 义相合,是本义; 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 ”、“急 速 ”,是引申义。 5.其乡 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 何 间 焉 ?”(《左传·庄 公十年 》) 骞 因 与其属 亡 乡 月 氏 。(《汉书·张 骞 传》) “乡 ”字甲骨文像两 人对 食之状 ,上 古时 代 同一氏 族 部 落 的人在一起 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 生 活 的人或 地 方 ,即 今 所 谓“家 乡 、乡 里 ”。“乡 ”在第一句中义为“乡 里 ”、“同乡 ”,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 向 ”,是“向 ”的通假 字,不是本义。 二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句中的“东”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