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高中版) 表现手法 一、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古诗歌习惯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且形成了一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古诗人喜欢用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杜鹃表示感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绪、飘零,阑干代表思念、寂寞和离愁,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2.托物言志、托物喻理,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 得清 如许 ,为 有 源 头 活 水 来 ”,一般是哲 理诗。 二、描 写 手法 1.动 静 结 合 。对 事物、景物作动 态 、静 态 的描 写 ,两 者相 互 映 衬 ,构 成一种情趣 。如王 维 《鹿 柴 》:“空 山 不见 人,但 闻 人语 响 。”前 一句 直接描 写 了空 山 的寂寥 静 谧 。山 “空 ”,是因 为 杳 无 人迹 。“但 闻 人语 响 ”,是用有 声 衬 整 体 的寂静 。通 常情况 下 ,山 中尽 管 无 人,也 不会 无 声 。“但 闻 ”二字 将 瑟 瑟 风 声 、潺 潺 水 声 、唧 唧 虫 声 、啾 啾 鸟 声统 统 排 除 开,只 听 见 偶 尔 传 来 的几 声 “人语 响 ”。表面 上 看 这 几 声 “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连细微的“人语”都“响”,更显示了环境的沉寂。作者以动衬静,将“静”表现得很含蓄,更具韵味。 2.虚实结合。如杜甫《春夜喜雨》的前三联写的是实景,而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却是虚景,虚实结合,共同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3.对比。白居易《卖炭翁》中将卖炭翁与黄衣使者进行对比,揭露了“宫市”的罪恶。白居易《买花》中“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一束牡丹的花价就等于十户中等人家交纳的赋税。通过数量的对比揭露了官僚贵族买花竞相玩乐,挥霍无度的罪恶。 4.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 流 ”; 声 寂衬,如“日 出 惊 山 鸟 ,时 鸣 春涧 中”; 以乐景衬哀 情,如“映 阶 碧 草自 春色,隔 叶 黄鹂 空 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