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课异构” 应遵循的原则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思想、理念和行为都发生了大的变化,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正由简单的模仿发展到本质上的创新,课堂教学正在从“形似”向“神似”转变。在课堂教学发生质的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困难和问题,阻碍着课堂教学的发展和深化。而这些困难和问题,单靠教师个体去解决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同课异构”这一教科研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教研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学校和老师的关注和喜爱。 “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异构”则体现在一位(或多位)教师的不同的教学构思。这个构思,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风格和课堂结构等。但是不同的课堂建构都必须遵循相同的教学准则和教学规律。那么,在教研活动中,同课异构应遵循哪些理念呢? 一、要遵循师师平等的原则 一方面任何教师不可能都具备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由于年龄、学习、个人积累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的差异。在 “同课异构”实践中,由于对“差异”领悟不深,从而造成了教师与教师之间事实上的 不平等。没有平等,就没有主体性,就没有个性,就没有真正的沟通交流,因此首先要确立教师与教师之间平等的观念,不能以上述“差异”来区分教师,人人都充满着希望,人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同课异构”就在于体现教师之间的互补和合作,通过互补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率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避免“名师垄断”意识干扰,在民主的教学协商与对话的氛围中,让普通教者能够自主参与,群体参与,在时间的打磨和艰难的顿悟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大家在争论中明理,在交流中成长,在研讨中达成共识,第一时间使问题得以解决,培育出浓厚的“合作共赢”的研修文化,逐步缩小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差距。 二、要有效激起与同伴的思维共振 思维共振是指在“同课异构”过程中,教学参与者在认知基础、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在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中产生的思维互动状态。这样的思维是深刻而又创新的。它使思维暂时混乱或受阻的教师吸取、借鉴同伴的精彩思维片段,畅通自己的思维,大大增加了思维含量,促进参与者思维的展开,它能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在彼此互动中,汲取别人的创意火花,领悟到教学的技艺,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研效果。确定同一教材课题,就是要进行比较式、探究式、发散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