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组缃《菉竹山房》分析 一、作者简介 吴组缃(1 9 0 8 .4 .5 - )原名吴祖襄,字仲华,安徽泾县人。1 9 2 1 年起先后在宣城安徽省立八中、芜湖省立五中和上海求学。在芜湖五中念书时曾编辑学生会创办的文艺周刊《赭山》,并开始在《皖江日报》副刊发表诗文。1 9 2 9 年秋进入清华大学经济系,一年后转入中文系。1 9 3 2年创作小说《官官的补品》,获得成功。1 9 3 4 年创作《一千八百担》。作品结集为《西柳集》、《饭余集》。 1 9 3 5 年中断学习,应聘担任了冯玉祥的家庭教师及秘书。1 9 3 8 年发起并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担任协会理事。抗战时期创作长篇小说《鸭咀涝》。1 9 4 6 年至1 9 4 7年间随冯玉祥访美,此后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和中文系主任,1 9 5 2 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潜心于古典文学尤其是明清小说的研究,任《红楼梦》研究会会长。 二、故事简要 《菉竹山房》是吴组缃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 9 3 3 年。情节不太复杂,讲的是新婚夫妇“我”和阿圆从城市回到老家,受二姑姑的邀请,去她家小住。二姑姑年轻时曾与叔祖学塾中的一个聪明年少的门生相恋幽会,“这幕才子佳人的喜剧闹了出来”后,“连丫头也要加以鄙夷”。不幸的是,她的情郎在“赴南京应考”途中“翻船身亡”。1 9 岁的二姑姑闻耗自缢,被救活。少年家“商得女家同意”后,二姑姑抱着灵牌做了新娘,一直孤寂地生活在“一丝阳光也晒不下来”的灰暗阴森的菉竹山房里。二姑姑和丫头兰花的行为古怪,把“蝙蝠”叫“福公公”,“燕子”叫“青姑娘”。少年已去世 2 0 余年了,姑姑和兰花却还说姑爹经常回来,“公子帽,宝蓝衫,常在这园里走”,就连给“我”们用的蚊帐也“是姑爹的帐”。晚上天气突变,使本就有些“鬼气”的菉竹山房气氛更加阴森可怖。本来已惊恐万状的一对新人,忽然听到窗外“如鬼低诉”的“低沉的戚戚声”,并看到窗上印露着的鬼脸。“我”壮起胆子,推门而去,“门外的两个女鬼竟是二姑姑和兰花。原来他们在门外偷听窥视新婚夫妇房中的生活! 三、艺术特征 1 、刻画人物采用了侧面渲染和烘托的表现手法。 小说通过对菉竹山房这一中心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人物生活的环境和氛围。写菉竹山房正是为了突出生活其间的主人。景物与人物有着互渗关系和比喻关系。 2 、小说叙事视角独特 《菉竹山房》的作者吴组缃先生在叙述故事时,设置了第一人称的“我”作为叙事者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