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在新课程背景下,经常提及的“预设”与“非预设”是一组相对概念,切忌重其一点,不及其余。绝对的“非预设”是虚无,绝对的“预设”是单边活动;“预设”的最高境界是“一切皆似无意间”,“非预设”的最高境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虽然时下对于“非预设”的呼声很高,但我认为规定了具体教学内容的课堂,其教学环节还是应该仔细揣摩、精心设计的。好的语文课之所以姓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紧紧抓住了文本语言这条主根。有了这条主根作为依托,再联合其他提供养料和水分的侧根、须根,才构成了枝繁叶茂的植株在地下的有力支撑。相反,如果削弱乃至缺少了这一支撑,植株的生命力可想而知。本课教学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文本,相对独立又互相支持,力求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梯度合理、形式多样的活动训练中不断提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环节实施和课堂运作中,教师不能只追求课堂形式上的活跃,只满足于口头上热闹愉悦的“来言去语”,应该想方设法将文本的学习体验落到实处,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留下“真正的痕迹”。力求把我们的语文课上成“扎实、平实、丰实、充实、真实”的课。本着“有趣、有序、有益、有效”的原则,将文本学习“物化”为一个个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完善自我,进而完成语文素养和人格境界的全面提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是一篇演讲稿,更是一篇悼词,学生之前学习的很少,几乎很少接触此类的文章。这篇文章是对马克思一生的伟业的高度概括,理论性很强,知识面很广,涉及到的历史背景纷繁复杂,如何使学生能饶有兴趣地读懂这篇文章,能“以文解道”,又“以道悟文”,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的精髓,又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中领悟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底与艺术,这的确难度很大。这堂课应从何入手来把握全局,引导学生去阅读呢?我想借用马克思青年时期喜爱的一句座右铭——怀疑一切,以马克思固有的独立思考的精神来学习课文,也许效果会好一点。要学会质疑,“于不疑处有疑”这就是创新的起点。阅读首先要教会学生质疑,这就是给了学生一个最根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思考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我的理想教学目标是学生自己存在疑难点,经过自己的思考后,提炼出来了,又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师生共同的帮助求得解答,阅读课的第一个任务――“以文解道”,就能够较好地完成了。因为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了阅读的方法,这是最宝贵的金钥匙。但上课时,学生主动质疑的较少,老师只好提出自己的阅读疑问,再让学生去探究,然后师生互动,单方面地想求得通解。所以第一步“以文解道”并没有真正施展开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落实的不好。阅读教学的第二个任务――“以道悟文”,在教学中这是一个难题,不知怎样引导学生去“悟”,才算是完成了任务?如果教学处理不好,对于这样的理论性很强的议论文,就很可能把它讲成了政治课了。教学中如何紧紧地把握住这个“悟”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循着文章作者的思路,即语言的脉络来提出疑问,结合着文章词语的前后搭配关系,即语言的环境来理解语言的含义,弄懂文章的思想内容,再回过头来体会作者在驾驭语言时遣词造句是如何做到准确、生动、凝练、传神的,亦即是如何求得语言的得体。那个“悟”字,就自然会呈现出来了。语文教学只有完成这一步,才能算是真正上了一堂语文课。就这一点,虽作了一点尝试,但感觉收效也不大。比如,在讲文章最后的一部分时,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个‘将’字怎么理解?”这是课文中最后一句敬辞,一般情况下很容易被忽略。如能抓住这个“将”字,就可以进行一次“以道悟文”的生动的教学活动。我说一般人在追悼会上会说“某某同志永垂不朽”,不会说“将永垂不朽”。同学们想想,这里恩格斯为什么要说“将”永垂不朽?有学生认为,这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马克思当时所处的环境是资本主义社会,相对来说,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还比较遥远,因此,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事业“将”永垂不朽,就是说共产主义事业的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