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不同贮藏温度下扁舵鲣组胺及产组胺菌的讨论开题报告一、讨论背景扁舵鲣是一种重要的海洋鱼类,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被广泛消费。然而,扁舵鲣中含有一种致敏物质——组胺,若消费者食用了含高量组胺的扁舵鲣,容易引发组胺中毒。因此,讨论扁舵鲣中组胺及其产生的菌,对保证食品安全及营养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二、讨论目的本讨论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不同贮藏温度对扁舵鲣中组胺含量及产组胺菌的影响,为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三、讨论方法实验将扁舵鲣样品分为 4 组,分别置于 4℃、10℃、20℃、30℃的环境中贮藏,每日取样检测其组胺含量,并进行组胺产生细菌分离和鉴定。实验采纳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和 16S rRNA 基因测序技术进行检测和鉴定。四、讨论内容1.不同贮藏温度下扁舵鲣中组胺的变化趋势;2.不同贮藏温度下扁舵鲣内产组胺菌的数量变化及组成分析;3.分析组胺产生菌的 16S rRNA 基因序列,筛选出主要产组胺菌种;4.对比分析不同贮藏温度下,扁舵鲣中组胺含量与菌群组成的关系。五、预期结果本讨论将探究不同贮藏温度对扁舵鲣中组胺含量及产组胺菌的影响,讨论结果可为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为扁舵鲣贮藏及加工提供指导,保障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