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不同贮藏温度下扁舵鲣组胺及产组胺菌的讨论中期报告背景: 组胺是一种生物胺,是鲣鱼在贮藏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了解组胺的贮藏特性和相关的产菌情况有助于控制组胺毒素的产生和传播。讨论目的: 本讨论旨在探究不同贮藏温度下扁舵鲣的组胺累积情况以及背后的产组胺菌。讨论方法: 将采自渤海湾的扁舵鲣(Trachurus japonicus)置于4℃、10℃和 20℃的条件下贮藏,并在不同时间点取样,分别进行组胺含量和菌群分析。讨论结果: 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和温度升高,扁舵鲣的组胺含量逐渐增加。在 4℃条件下贮藏的扁舵鲣,在贮藏 72 小时后的组胺含量最低,为 2.5 mg/kg。而在 20℃条件下贮藏的扁舵鲣,在贮藏 48 小时后的组胺含量最高,为 412.8 mg/kg。分析菌群结构发现,产组胺菌主要为Pseudomonas spp.、Enterobacter spp.和 Shewanella spp.三种菌属。讨论结论: 扁舵鲣贮藏温度和时间对组胺累积有显著影响,而产组胺菌主要为 Pseudomonas spp.、Enterobacter spp.和 Shewanella spp.三种菌属。贮藏过程中控制这些组胺产菌的生长有助于降低组胺毒素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