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太子亲娘的悲伤太子亲娘的悲伤 古代有母以子贵的说法,儿子出息了,老妈也跟着扬眉吐气。儿子最大的出息是干什么?当然是做皇帝了,只要儿子当了皇帝,别管他老娘原来地位多么卑贱,马上就能贵为皇太后。然而什么事都不能一概而论,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个特别时期,儿子一旦被立为了太子,那么他的生母就得立即去死。这就是“立子杀母”的政治制度,听上去很不可思议,但确实长期存在过。 1 这个制度起源于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西汉初年,从刘邦的老婆吕后,到文帝的老娘薄太后、老婆窦漪房,再到汉武帝的老娘王太后,多次出现太后干政、外戚专权的局面,汉武帝对此有着切肤之痛。爱子刘弗陵是汉武帝晚年所得,为了避开以后再出现类似现象,刘彻痛下杀手,在宣布册立刘弗陵为太子的同时,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赐死。 汉武帝刘彻虽然开了“立子杀母”的先河,但他的子孙后代却没有一个肯效仿。于是前后两汉,太后干政、外戚专权的故事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演,甚至西汉末年,外戚王莽连刘家的江山都给夺了,建立了短命的新朝(公元 8 年-公元 23 年)。 倒是鲜卑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从汉朝的历史教训中得到启发,从北魏太祖拓跋琏开始,就义无反顾地奉行“立子杀母”的“国策”,于是北魏的很多皇帝一生下来都没有亲娘。由于北魏的皇帝们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个祖训,一度后宫的女人们都怕生儿子,更怕自己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因为一旦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那么不管自己如何受宠爱,身份如何高贵,都难逃一死的命运。 2 儿子当了太子,母亲被赐死,做儿子的不仅不能救母亲,而且连哭的权力都没有。北魏太祖拓跋琏将太子的生母刘皇后赐死后,太子拓跋嗣是个大孝子,在东宫里昼夜哭嚎,惹得拓跋珪龙颜大怒,命令太监把太子叫来问罪。太子要去见老爹领罪,东宫的官员给阻止了,他们说:“皇上正在气头上,你一去说不定连小命都保不住。这样就会陷皇上于不义,这不是一个孝子应该做的,儒家的圣人都说,‘小杖受之,大杖避之’,你还是避避吧!” 太子认为大臣们说的有道理,就没敢去见老爸,一溜儿小跑逃之夭夭了,直到老爸死了,他才敢回来继承皇位。 拓跋嗣当了皇帝后,很快就好了伤疤忘了疼,忘记了当初的丧母之痛,把“子贵母死”的祖训,最终无条件继承和沿袭下来,他在立自己的儿子拓跋焘为太子后,赐死了太子的母亲杜皇后。 从拓跋琏开始,“子贵母死”已经成为北魏皇帝处理后事的铁律,任何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