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学习目标]1.概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体会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多样性。2.概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感悟实验的严密性和逻辑的严谨性。3.简述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认同模型法是进行科学讨论的重要方法。一、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染色体的化学成分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材料:T2噬菌体。① 结构② 特点: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2)实验思路: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蛋白质和 DNA,直接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3)实验过程(4)实验说明及结论亲代噬菌体宿主细胞内标记元素子代噬菌体内标记元素实验结论35S 标记蛋白质无无DNA 是遗传物质 32P 标记 DNA有有归纳总结1.含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不能用培育基直接培育,因为病毒营专性寄生生活,故应先培育细菌,再用细菌培育噬菌体。2.该实验不能标记 C、H、O、N 这些 DNA 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否则无法将 DNA 和蛋白质区分开。3.35S(标记蛋白质)和 32P(标记 DNA)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4.搅拌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经过离心,噬菌体颗粒到了上清液中,细菌留在沉淀物中。5.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1)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① 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② 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2)用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 35S 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随大肠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例 1(2024·杭州模拟)下列关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含 32P 的化合物培育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中只有核酸含 32PB.要用 32P 标记噬菌体,可用含 32P 的细菌培育噬菌体C.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搅拌就离心所得沉淀中有放射性D.若 T2噬菌体的壳体也进入细菌,则无法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答案 A解析细胞中含 P 的化合物有核酸、磷脂等,所以用含 32P 的化合物培育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中不只是核酸含 32P,A 错误;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