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 垃圾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一、教材分析 1 .内容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生活中的垃圾、垃圾的危害和垃圾的分类等方面的知识。知识结构设计大体遵循这样的逻辑体系: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垃圾,了解垃圾对环境、人类生活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知道垃圾处理的相关知识(本课主要是讲对生活垃圾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首先,应该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到垃圾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垃圾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其次,引导学生认识垃圾对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再次,引导学生探究对垃圾进行科学合理分类的依据和好处。 教材在内容上以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种形式相结合的形式呈现,一是叙述性课文,从三个部分介绍垃圾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能感受和认识垃圾的危害和垃圾处理的基本方法。二是活动性课文,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生活中的垃圾数量大、构成复杂和给人类的健康带来的危害,初步学会对生活垃圾的科学分类,理解垃圾分类的依据和好处。 2 .应用价值:通过了解垃圾对环境的破坏和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环境保护责任感。通过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垃圾分类的依据和好处,让学生形成对生活垃圾进行科学分类的良好习惯,同时,本课知识为学习下一节内容——垃圾的处理及其它环境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 3 .人文价值:以大量的图片,翔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为课堂教学的信息源进行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课堂活动,对学生渗透环境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1 .认知:垃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对这一话题非常熟悉,对垃圾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比较容易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但对垃圾的危害学生认识还不够深刻,对垃圾分类的依据和好处理解还较为肤浅。 2 .能力:初步具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垃圾分类与其相关知识的整合能力、问题的探究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情感:学生学习兴趣较浓,表现欲较强,但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尚待加强。 基于以上分析,在教学设计时如何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探究学习,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垃圾的危害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垃圾分类的依据和好处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