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别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思考 安徽省境内大别山片区跨大别山区和皖北西部地区,包括金寨、寿县、霍邱、太湖、宿松、潜山、岳西、望江、利辛、临泉、阜南、颍上、霍山、舒城、裕安、金安和桐城,共 14县1市 2区,其中金寨等 12县属于国家级连片贫困地区。片区集山区、库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沿淮行蓄洪区于一体,国土总面积约 3.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26.7%;总人口 1792万人,占全省26.3%,其中乡村人口 1614万人,占全省29.9%。片区具有较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物产资源特征,更具有无法替代的生态功能、特殊的经济功能以及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其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促进我省协调发展、乃至促进中部崛起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片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评价 多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举全省之力,实施系统、全面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新世纪前十年,共向片区投入专项扶贫资金31.5亿元,占全省专项扶贫资金50%以上。2011年,出台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20条意见,统筹推进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与过去相比,大别山片区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 1、经济发展较快,区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11年片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819.6亿元,是 2001年的2.8倍,十年来年均增长 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 86.8亿元,是 2001年的 4.3倍,年均增长 15.7 %。当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 1655家、工业增加值达到 698.8亿元,分别占全省县域的24%和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8亿元,占全省县域的19.3%。 2、民生不断改善,扶贫进程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也明显增长,大批农民脱离了贫困。2011年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 5159元,与 2001年相比,年均增长 12.7%,高于全省11.9%的平均增幅。到 2010年末,片区农村贫困人口 92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不足 6%。同时,片区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据测算,片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8.7%,高中毛入学率为 75%;98%的自然村通电,86.2%的自然村能接收电视节目;所有乡镇都设立了卫生院,96%的行政村建立了村级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7.3%。 3、农业产业化和特色经济渐成规模。 十年来,片区主要经济作物和特色产品中的茶叶、药材、蚕茧产量由 2001年的0.98万吨、6.72万吨、0.94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2.47万吨、8.26万吨和1.34万吨,分别增长了 1.5倍、23%和43%,且质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