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炎黄文化是根祖文化。一方面,从文明起源上讲,炎黄是人文始祖,炎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龙头文化;另一方面,从中华民族起源上讲,今日以汉族为主体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乃是历史上以炎黄族为核心,经华夏族和汉族不同阶段的民族融合而形成的,炎黄族是早期华夏民族之核心,是中华民族之根。这也是炎黄作为“人文始祖”在中华民族形成进程意义上的解释。因此,炎黄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维系。20世纪2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古史传说曾有“信古”“疑古”“释古”三种态度和做法。具体说到炎帝、黄帝,信古者当然是把他们作为真实人物来对待;而疑古者则把他们作为神来对待。殊不知,远古时代的人名、族名、图腾名、宗神名是可以同一的。以黄帝为例,黄帝号称轩辕氏,又号称有熊氏。据研究,轩辕氏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天鼋”(“天”字下面画有“鼋”,即青蛙)族徽铭文,还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画有青蛙的彩陶纹样;有熊氏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青铜器铭文中“天兽”(“天”字下面画有“兽”)族徽铭文。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作为古史传说人名的轩辕氏、有熊氏是与天鼋和熊、羆、貔、貅、豹、虎等图腾一致的。此外,在商周青铜器铭文中,还有以“天”为族徽铭文,其渊源也是来自以“天”为图腾。由于人名、族名、图腾名、宗神名可以同一的缘故,所以黄帝、炎帝等名号是一个沿袭性的名号。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个人只能生存几十年或百余年,但是作为族团却可以存在几百年或几千年,它的名号是沿袭性的。炎帝、黄帝等名号既是人名、族名、图腾名、宗神名的同一,也是民族融合的结果。黄帝号称轩辕氏,又号称有熊氏,已经说明他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氏族。《国语·晋语》说:“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我们知道,上古每一姓就是一个血缘姓族,黄帝族有十二姓,则说明黄帝族至少是由十二个姓族融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部族集团,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尊崇“天”,天为其宗神乃至成为至上神,所以我认为以黄帝为宗神即以天为宗神的部族集团的出现是民族融合的结果。炎帝的情形也是这样。炎帝为姜姓,又号称“烈山氏”“历山氏”“连山氏”“魁隗氏”等。炎帝族崇拜火,崇拜羊,崇拜蛇龙,也崇拜山岳。如《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说:“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再如炎帝族后裔共工氏,《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山海经·大荒北经》也说:“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反映出炎帝后裔共工氏崇拜龙、以蛇龙(即无爪之龙)为图腾的情形。《左传》中还有姜姓炎帝族(姜炎)崇拜山岳、以山岳为图腾的记载,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曰:“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所有这些都说明炎帝族的崇拜和图腾也是多元的。而从炎帝族的分布上看,既有活动在北方的炎帝族,也有活动在南方的炎帝族。所以,我主张炎帝族也是民族融合的结果。基于上述认识,我们今天无论是对炎帝和黄帝的祭拜,抑或是对于历代有关炎黄文化文献的梳理,还是对炎黄文化的义理与价值的阐释,以及面向海内外的传播,都应该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人文始祖”的立场上,站在炎黄文化是中华文明史的龙头文化的立场上。(摘编自王震中《炎黄作为人文始祖的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中华民族起源的角度看,炎黄族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民族的核心,炎黄文化就是根祖文化。B.远古时代的人名、族名、图腾名、神名是可以同一的,“信古”“疑古”“释古”者对此观点不尽相同。C.黄帝、炎帝作为族团,其名号可以存在几百年或几千年,而一个人的生存年限却远远低于这两个族团。D.上古时期,以“天”为宗神的黄帝族是一个至少由十二个姓族融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部族集团。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文明起源和中华民族起源两方面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