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饮食状况变化的调查 一、问题的产生 据我们所知,青浦区的中小学统一给在校生提供午餐,并在午餐的质量上有严格的要求:菜源供应要新鲜,荤素要搭配,营养要全面,以此保证学生午餐供应的质量。尽管如此,在我们学校就餐的时候,还是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有的同学刚到餐桌前,看到菜不合自己口味,马上掉头就走;有的同学啃了两口鸡腿,嫌味道不好,生气的扔下筷子。老师看到后,不禁连连摇头叹息:“现在的孩子真是娇生惯养,我们小的时候做梦也吃不到这么好的饭菜!”久而久之,我们自己不禁也产生了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同学如此对待学校提供的午餐呢?他们在家里的饮食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由此,我们决定对同学们的家庭饮食情况进行调查,为了使这次调查更有深度和意义,我们对父辈和祖辈的饮食状况也同时进行对比调查。 二、探究方法 访谈法与调查问卷法相结合。 三、分工: 1、“餐桌上的变化”调查问卷的设计:杨晓峰、王爱莲 2、调查问卷的印刷:王婷婷 3、查找沈巷地区行政划分资料:彭雯 4、深入家庭访谈并发收问卷:青浦区沈巷中学二 5中队全体 42名同学 四、理论准备: 在指导老师杨老师的提示下我们准备学习并利用“恩格尔系数”的知识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网上查阅我们知道:“19 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会下降。” “按照恩格尔的推论,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恩格尔系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示。计算方法是:食物支出金额除以总支出金额,等于恩格尔系数。依据这个系数,联合国提出了一个划分贫困与富裕的标准,即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者为绝对贫困,50%一59%为温饱,40%一50%为小康,30%一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五、调查访问: 1、青浦区朱家角镇沈巷社区范围内的家庭中我们的父辈或祖辈成员。 2、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 参与活动的二 5中队共 42位同学分别深入 126个家庭对其中的长辈进行访谈并发放了调查表,最后收回 113份。经过认真筛选,我们认定了六十张有效问卷调查表。这六十张问卷反映了六十个家庭的情况。调查的家庭分布情况如下表: 村名 调查家庭数目 村名 调查家庭数目 村名 调查家庭数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