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预设到生成以《游戏公平》为例践行教育理念执教者:北京市史家小学刘伟男教师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游戏公平”【慎思在课前】生活中处处有游戏,游戏里处处有数学。对学生而言“游戏”伴随在其左右,如,他们用“手心手背”决定着优先权,他们用“石头、剪刀、布”决定着双方的胜与负。这些每日陪伴在学生身边的“概率问题”,学生真的认识、熟悉他们吗?在小学的数学课堂里,这样的课到底应不应该做实验?不试验、只分析,学生似乎理解得很顺利:“抛硬币,正、反面向上的可能性相等”、“掷骰子,每个面向上的可能性也是一样的”,做了试验之后,却往往出现另一番景象:在一堆悬殊很大的数据面前,学生越分析越糊涂,越糊涂越不认可之前的分析。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张奠宙教授曾说“等可能性事件的发生概率,是通过理性思考得出的,并不依赖于实验。我们需要的是‘非等可能性'的随机事件,引导学生用频率近似地表达概率。”不依赖于实验,是否意味着就不实验了呢?张丹教授说:“概率教学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鼓励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这样才能消除一些错误的经验。”若实验,我们又要为学生准备什么样的情景与实验?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更加理性地思考“等可能性”?通过“等可能性”与“非等可能性”的两种实验数据的比较,是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分析“等可能性”与“非等可能性”的意义所在?我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用频率近似地表达概率?或是用频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能性相等?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不应该孤立存在,能否借助代数、几何等知识帮助学生直观地看到可能性相等?我思考——学生对“可能性相等”的理解是否原本就存在着误区呢?“可能性相等”是不是“50 次试验,出现正面向上的次数和反面向上的次数就正好各是 25 次呢?所谓“大数定律”是指事件出现的频率与概率有较大偏差的可能性很小。关于这一点,怎么让学生体验与认可呢?2我思考——虽然深知在“大数定律”下“偶然中的必然”,可又感受着随机事件中的“不确定性”。对于“不理想”、“极端”的小概率事件,我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看待呢?这是否也是一种“一切皆有可能”的正能量呢?基于以上思考,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1. 通过试验,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分析、判断游戏的公平性。2. 渗透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精神,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懂得看问题不可绝对化。3. 通过对可能性相等和不相等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