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斑斕壽山石雕 福州寿山石品种繁多、色彩斑斓,其中田黄、芙蓉、荔枝等名贵石料,历来被人们所锺爱,或加工成印章、或凋刻成精美的摆件,成为高雅的艺术品。 石凋艺术已有1000多年曆史,从简单的斧凿刀具到创造了适应凋制要求的先进工具、器械,创作的方法和门类亦随着时代进展逐步开拓,逐步规范化。寿山石凋的技艺,至目前为止已发展成圆凋、薄凋(薄意)、印钮凋、高浮凋、镂空凋5种技法。 审石,意即在操刀之前必先“相”其石。相者,审度也,反复推敲,对创作设计方桉打腹稿,寻找合适的刻法。经过详细审定之后,才根据所选择的凋法进行题材选定、景物佈局、姿态安排、色泽分层等。 圆凋法,即立体凋,无论人物、鸟兽、山水、花鸟,都是立体的造型,是四週都成角度之法,而不论任何一个视点。 薄凋法,此法为省材之法,珍贵材料尤其如此。 印钮凋,即石章钮头凋刻,有自然台与平台两种。自然台的凋法多因章端不规则,四方形不甚四方而採取的权宜之法,佈局一般无需太严谨,比较随意。 高浮凋法,此法对有巧色层之石较为合适。刻薄意嫌其表皮太厚,不能达到套色的效果,因此以施高浮凋为宜。所谓高浮凋者,即深度刻去石表无用色皮,现出石之内部色泽,形成表里两层套色,效果甚佳。 镂空法,即刻好器物之雏形后再凋镂其内部,如炉鼎、锁链、兔笼之类都属此类造型。寿山石的动物凋刻,首先要熟悉各种动物的骨骼、肌肉、皮毛、五官和四肢,理解动物的动作、姿态和表情。动物的形和神是作品的生命,因此应力求把生动的、有生活意义的、诱人的、美的形和神表现出来,即所谓形神并茂。 一件优秀的寿山石凋刻作品,应该是自然美和智慧美的有机结合。寿山石凋刻追求古朴大方、无为和稚气的内涵,正是通过气韵生动的艺术美与自然美的沟通,汇合而形成了更为自由、更为开阔的整体美。简而精,朴而茂,博大精深,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欣赏、品玩、研究的无限空间,被视为东方艺术瑰宝。 2 寿山石雕刻技法--薄意 薄意,即极浅薄的浮雕,因雕刻层薄而富有画意,故名。是寿山石印章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法。由于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画细致,影影焯焯,备受金石画画家欣赏和推崇。 薄意艺术是在明末清初石章的博古纹饰和锦边浮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康熙时已初露端倪,雍正时臻于完善,到了同治、光绪年间,“西门”派艺人潘玉茂兄弟,专事深刀雕刻,奠定了薄意雕的基础。至清末明初,林清卿吸收中国画艺术精髓,熔雕、画于一炉,以刀代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