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 李店中心小学校校本课程 腰 鼓 yāo gǔ 序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 土高 原 上的男 子 汉 们的阳 刚之美 。我 们明 珠 实 验 学 校 自 1997 年 组 建 学 校 腰鼓队至 今 ,坚 持 活 动不间断 并 将 其设 为一个课外活动小组,定时活动,活动小组的成员就是学校腰鼓队的骨干力量,腰鼓作为一项民间艺术我们也将其带入音乐课堂教学之中,使更多的同学了解和掌握打腰鼓的技巧、技法,进而弘扬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学校腰鼓队曾经参加过多次春运会、庆祝会等活动,受到领导的肯定和广大群众的赞誉。 第一章 腰鼓简介 一、腰鼓发展史 腰鼓,是满、彝、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彝语称热波。汉族又称花鼓、磨皮花鼓、双柏花鼓。历史悠久,发音脆亮,广泛用于民间秧歌舞和节日庆祝,深受人民喜爱。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东北、华北各省和云南省彝族地区盛行。 (1)腰鼓在古代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有外表装饰美观的足鼓。殷墟甲骨文中的“鼓”字,形象地 表达了鼓的构成。到了商代晚期就已有了鼓框中间稍粗、两端略细、鼓身横置演奏的鼓了。1977 年,在湖北省崇阳县出土了一件模仿木制鼓的形制铸造的铜鼓,鼓面椭圆形,竖径39.5 厘米、横径38 厘米,表面光素无饰,系仿效牛皮鼓面,鼓框两端边缘模仿鼓 钉而 饰以三排 乳 钉纹 ,腰径略大 于面径,鼓上 有钮 ,鼓下 有座 。现 藏 于湖北省博 物馆 。两晋 时 期,腰鼓已在我国西 北部 少 数 民族地区流传 ,在甘 肃 酒 泉 丁 家 闸 晋 墓 壁 画 乐舞图 中,就有二 人舞蹈 和四人伴奏的乐队,所用乐器除腰鼓外,还有竖笛、筝和梨形琴箱的直项琵琶。敦煌北凉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