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外科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经过长期临证经验的总结,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充实和完善,已逐步形成具有独立性和明显特点的学科,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与贡献中医外科学的起源要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在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外科病名的记载,如疾自、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疥、等。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在《周礼天官》中就有疡医的记载,主治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金疡是指被刀、釜、剑、矢等利物所伤,折疡是指击扑、坠跌等所致的损伤。唐宋时代,外科范围主要是疮疡及骨伤,包括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创伤等。元代医事则分为科,将外科称金疮肿科,包括金镞与疮疡。至明清时期医事分科更细,骨伤、耳鼻咽喉、眼科等疾病一般开设专科分治。这一时期外科统称为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体,但在当时的许多外科专着中所论述的病种却大大超出这一范围。如明代陈实功所着的《外科正宗》,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体现了明以前外科学的主要成就,被后世医家评价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影响很大。陈实功在临证中重视调理脾胃,指出:“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主张应用外治法和手术治疗疾病,外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种。清代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提出“阴虚阳实”论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指出:“红肿乃阳实之证,气血热而毒沸白疽乃阴虚之证,气血寒而凝。”对阴疽的治疗,提出“阳和通腠,温补气血”的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立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名方,至今仍广为运用,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外,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提出“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夫外疡之发,不外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标本,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并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用三焦辨证揭示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指出:“疡科之症,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在治疗上善于运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