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高中化学“田园式”培训公开课教案课程模块:选修 4《化学反应原理》课题: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盐类的水解》授课教师: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王伟2/6第三章第一节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盐类的水解【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本章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已学习过的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建立盐类的水解的概念,初步了解盐类水解的规律。本节内容理论性强,学生不容易理解盐溶液为什么显酸性或碱性,因此需要借助实验,让学生对于盐溶液的酸碱性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方式对其原因进行探讨,最后归纳出盐类的水解的定义、本质。教材的内容是按这样的序列展开的:先是从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认识到盐溶液并不都是中性的现象,再到分析寻找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破坏水的电离平衡,最后是从平衡移动的角度理解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和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但从实践下来一直有以下几点问题困扰教师:一是学生在学习盐类的水解之前其实已对盐溶液的酸碱性现象有所知道,如 Na2CO3溶液呈碱性等,这往往造成他们实验探究的兴趣不大。二是这样的呈现序列容易使学生过于关注盐类水解的结果———盐溶液呈酸碱性而忽略它的核心———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三是尽管学生也在实验探究、分析思考,但始终跟着老师的思维在走,比较被动,学生的思维问题不易暴露,这在后续学习中会反映出来。因此,我尝试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变换思路,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思想启迪学生思维探究,使学生自主构建“盐类水解”的概念,理解“盐类的水解”的实质,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学情分析】知识层面:学生已有离子方程式书写、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以及溶液的 pH 等知识,因此而学生基本具备本节内容所需的理论基础,但是盐类的水解又是这几部分知识的综合利用,就更有难度。因此,学生能否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能力层面:学生的知识储备,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有合作探究的必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有分类和归纳的基础。心理层面:学生对实验探究有一定的熟悉,本节中实验与理论、理论与生活的联系,能让学生有积极的参与心态。【设计思路】设计时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支撑,体现互动、渗透、交叉、有效等教学观,在进行总体观下的模式运作。基于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