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表达艺术归家——神觉天笔画坛奇才何朝坤和其作品何朝坤,1954年生于安徽合肥,职业画家。幼习传统,后思创新。从事国画创新三十余载,研习古今中外绘画之法,透悟艺术精髓,更修自然之道,以期天人合一,亦寻国画新法,为当代国画走向世界尽心竭力。其作品在中国画创新研究以及绘画作品的灵性表达方面颇有建树。他独特的表现方式极大地激活了传统水墨的表现力,展示了水墨抒情性和诗意化品质,更是拓展了水墨画的表现空间。1997年安徽省有线电视台专题采访报道《何朝坤绘画艺术》,1998年安徽省卫视专题采访报道《何朝坤绘画艺术》,2002年香港画展现场采访报道《何朝坤绘画艺术》,2005年江苏南京名人连线栏目专题采访报道《何朝坤绘画艺术》,2010年安徽卫视专题采访报道《何朝坤绘画艺术》,2011年安徽卫视魅力安徽栏目之《魅力人物》专题采访报道《何朝坤绘画艺术》。作品世传除了电视、网络媒体外,还有国家和省市的报刊杂志,个展和参加国家省市展。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均有收藏。2006年中国收藏家协会、央视《鉴宝》栏目、《大家收藏》杂志社经美术学术界、收藏界专家论证为1949年以后中国当代最具实力的值升书画家之一。何朝坤相关评论文章:梦归何处——何朝坤的人物画作中隐秘的精神叙事徐旭[内容提要]何朝坤笔下的那些汪洋恣肆、自由狂放、率性本真与色彩浓烈的人体画,非常大气磅礴,其无论用笔,还是用色,皆十分大胆果断。于是,在他的画面上,我们就看不到半点犹豫不决,也找不出一丝一毫娇柔做作的痕迹。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语言,与他的画面上那些散发着未受任何世俗社会文化污染之气息的女性人体,构成了天衣无缝的有机关联体。更为关键的则是,在这种紧密关联的状态中,艺术家何朝坤有效地烘托与渲染出了一种具有强烈吸引力的纯真之美、超越之美。在如此诗意的图像世界之中,艺术作品的接受者看到的应是超越日常生活情境的一种理想境界。作为艺术家的何朝坤,是否拥有基督教的信仰,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则是,他在他的那些充满了灵性的人物画作中,的确走出了现实权力结构的阴影,的确在其作品中颠覆掉了现实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对身体的压抑、规训与宰制,的确在经营其裸体人物画的过程之中走向了一条艺术归家的道路,的确用爱的细红线把那真善美紧密的缝缀在了一起。即便他是一个异教徒,那又有何妨呢?作为艺术家而言,他用他的纯净的心灵与火热的激情,在艺术的天地中抵达到了自我显示的理想境界。直到此时,手头上除了只有何朝坤先生的三十八幅中国画的照片之外,关于这个合肥国画家的任何资讯,我一概全无。尽管我可以在电脑的键盘上极为轻松地敲出“何朝坤”这三个汉字,然后借助搜索引擎,便可在互联网上方便之极地查阅到此人的相关资料。然而,我断然拒绝了这种最为便捷的走近此人的有效途径。对于一个把艺术活动的终极结果当作研究与批评之对象的艺术批评家而言,我所面对的,首先应当是艺术家劳动的物化结果。这种艺术批评的作业方式之存在的逻辑甚为简单——除了艺术作品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能为一个艺术家提供他的确是个艺术家的证据。当人们品尝到一枚香甜可口的水果时,他们有必要了解这枚水果产于何地,曾经挂在哪棵树上,此树具体生长环境等等这些只应由园艺家们所了解的相关信息吗?因此,我便没必要去搜集并了解与何朝坤的艺术作品无关联的任何其个人信息。在一个泛文本化阅读的时代,作为视觉艺术家之一种的画家,他们在某一时间段内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是可以被艺术批评家当作一种独立的类文本世界来凝视与解读的。平面视觉艺术作品,之所以能被批评家当作阅读的类文本的前提正在于每一幅单幅的艺术作品都可以被看做成一个相对独立叙事或抒情单元,而它们的作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段中所创作出来的那些有着相似面貌的艺术作品,则完全可以被艺术作品的接受者(批评家)在接受与理解的前视野中,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相对完整与相对独立的艺术世界,即一个由上下文相互勾连与互文的相对独立与相对完整的文本世界,无论某个艺术家的作品在这种类文本世界中呈现出来的艺术面貌是再现性的,还是表现性的;是叙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