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024 年徐干《中论·治学第一》注释及翻译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德,形体死亡而名不朽灭,是什么缘由呢?那就是学习。 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心情、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诞生的时候,蒙昧无知,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查找却看不出,太阳的光线一照进去,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 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秀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奇特的品德。具备奇特的品德,才可以妥当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寄给神祇祖先。 倾听了黄钟的声音,然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然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然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分;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就遥远渺茫了,但由于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生疏错误,而且行为完全不对了。 倚物伫立而想着到远方去,不如马上行走定能抵达,举仰着头而想追随鸟儿飞行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孤身独处而期望猎取才智,不如努力学习定能到达目的。所以,君子的心灵不任凭幻想,而是确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确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确定要广泛听取。 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而后已。因此,尽管有资质,而无志向,也不能够建立他的功业。志向是学习的主要,资质是学习的次要。求学的人不担忧才学不富足,而怕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确定要确立他的志向。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此二字徐本脱)。学也者,所以疏神逹思,怡(《御览》卷六百七作治)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此四句《御览》作初学则如夜在玄室,所求不得),白 XXX 焉,则群物斯辩(徐湘琳曰:清王谟《汉魏丛书》辑本作辨按二字通。)矣。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敎官,掌敎国子(徐湘琳曰:教字衍文。《两京遗编》、《汉魏丛书》本无教字,可据删。按明程荣《汉魏丛书》本、《四库全书》本有教字。《周礼》:诸子掌国子之倅,掌其戒令,与其教治.《通典》卷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