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幼儿进行有效提问第一篇: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如何进行有效提问?1.在了解幼儿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提问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孩子,要精心设问。首先应在吃透教材和幼儿两头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不仅让幼儿知道说、唱、画、想什么,更要让幼儿知道怎么表现。这些问题,应紧密关联,由浅入深,还要抓住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比如,为方便小班幼儿分清水果大小,老师可以双手将水果举到不同的高度,问他们高的大?还是低的大?这样很直观的提问,是适宜幼儿直觉思维的提问。如果老师问哪只手上的水果大,则幼儿很难说清楚。所以设计问题应力求难度适中,太浅显的不必问,太深奥的不宜问,难度较大的可分几步问。总之,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把提问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2.以循序渐进式的提问,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问要有层次性,难度上要有一个从易到难的递进,太易或太难的提问都无助于幼儿的发展,反而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对问题的反馈和回应能力的高低,可以说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注意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例如:在欣赏诗歌《春风》时,我问:“春风吹来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课堂陷入静默状态。我于是换了另一种提问方式,即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春天到了,柳树有什么变化?”“桃树、小草有什么变化?”“小朋友的穿着打扮有什么不一样?”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大家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这是连锁性提问,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幼儿了解问题的构成,找到最终答案。另外,可以分散教学的难点,减少思维障碍,保持幼儿的积极性。例如,在听完故事后,老师如果直接提问“你有什么感受?”“你学会了什么?”由于幼儿的经验不足,语言概括能力比较差,这样的直接提问会让幼儿感到有压力,会出现恐惧回答的情形。如果老师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提问:“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怎么样?故事里的动物是怎么样的?学习故事后你的感受是什么?”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深入的问和答,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3.以多元化开放式的提问,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