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一门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当今中国文学发展演变历史、创作成就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教学目的]1、了解和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过程。2、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3、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教学方法]1、以文学史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讲析重点。2、教师讲析与学生试析、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及音像作品赏析相结合。[课程内容]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过程从受制于政治到具备独立的学术品格的建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的一般分期20 世纪初1917—1927 年1927—1937 年1937—1949 年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转变的酝酿期新文学的生长期新文学的发展期三、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1 实现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2、坚持为人生的方向。3、多样化的风格。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学习方法第一章从晚清到五四第一节晚清文学改良一、晚清文学改良的背景2二、晚清文学改良的新主张三、晚清通俗文学的兴盛第二节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二、外国文学的逐渐引进第三节五四文学革命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开展及其内容(一)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的文学观念、理论主张(二)文学革命的创作成绩:鲁迅的小说、胡适的白话诗(三)外国文艺思潮及作品的译介1、文艺思潮: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派、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2、作家作品:1918 年《新青年》之《易卜生专号》,前后译介了易卜生、屠格涅夫、龚古尔、王尔德、契诃夫等人的作品。二、文学革命中的论争 1.与林纾的论争,2.与《学衡》派的论争,3.与《甲寅》派的论争三、文学革命的意义(一)在文学观念上,否定文以载道等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社会成为共识。(二)在文学内容上,体现民主主义,反帝反封建的主题。(三)在语言形式上,摒除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模式,白话文及多样化的现代表现手法成为主导。第四节新文学社团和刊物的兴盛 1921 年以后,新文学社团及刊物的涌现成为新文学大发展的主要标志。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及新月派、湖畔诗社、浅草——沉钟社、语丝社等。第二章鲁迅的前期创作第一节生平、思想与创作概况1、生平与思想发展:两次绝望及民主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