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20年军事改革历程透视作者:草莽凌弘毅本刊曾介绍了俄罗斯庆祝卫国战争胜利64周年阅兵的一些情况,其中谈到了俄罗斯从2008年开始进行的国防改革及其对近卫摩步第2师、近卫坦克第4师等一些王牌部队的影响。原以为在此次阅兵中可以得到一些关于这些部队改编的最新进展情况,进而对俄罗斯整个国防改革计划的进程有个初步的了解,遗憾的是此次阅兵中官方对这些王牌部队仍以以往的称谓进行介绍,与去年的红场阅兵并无差别,近卫摩步第2师下辖的第1坦克团的受阅步战车上使用的也仍然是以往的旗帜,这不得不使我们对俄国防改革的具体进展和前景有所疑惑。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阅兵结束后4天,俄罗斯正式出台2020年前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这又将对军事改革产生什么影响呢?本文将通过已经公开的信息为大家解读俄罗斯此番国防改革的方方面面。俄军20年“改革史”将“改革”这个词同俄军,乃至整个俄罗斯联系起来人们已经太熟悉了,甚至是麻木了。因此在讲俄罗斯此轮军事改革之前如果不首先介绍一下俄军之前所进行的历次“军事改革”,就很难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在普京与梅德韦杰夫交接前后与此轮军事改革是有着一定连贯性的。其实要将俄罗斯历次军事改革综合起来是很困难的,因为俄罗斯每次改革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最后结果都是无疾而终。通过历任领导人的作为对俄罗斯的军事改革进行总结也许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式,这其中除了俄联邦的3任总统,前苏联时期的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应该被算进去,这期间已经经历了整整20年。之所以把“社会主义的罪人”戈尔巴乔夫算进去,主要是考虑到是他亲手让苏联军队改姓成“俄”,其在职期间的所作所为也为俄军在随后近二十年面临种种困境埋下了伏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便开始致力于其所谓的“新思维”改革,盲目的向西方靠拢。对军队事务一无所知的他,对军队进行管理所依循的也是他的“新思维”,实行“纯防御”的国防战略,确定不发动战争、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越境作战的“三不”原则,将军队建设的大量资金直接转移到民用项目上,这使得苏联后期的军队建设受到极大影响,尤其是整个国防工业系统更是受到沉重打击,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此外,由于苏联后期种种矛盾的爆发,戈尔巴乔夫把军队派到了第比利斯、巴库、维尔纽斯等城市“重建秩序”,随后又指责军队造成“军民冲突”,这深深伤害了军队的“感情”,加之进行军队“国家化”等其他的一些错误方针,使这支曾经具有苏联红军“优秀传统”的军队陷入了不知为谁而战的尴尬境地。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歪打正着”地帮助戈尔巴乔夫暂时度过了“8·19”危机,但这也意味着以近卫摩步第2师为代表的俄军间接扑灭了“苏维埃复兴”的最后火种,苏联的解体已经不可逆转。叶利钦接手后的俄罗斯已经是千疮百孔,这种情况下国家需要的是稳定,刚经历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忽视军队建设后的俄军更是如此。曾在“8·19”事变、“十月事件”帮助了叶利钦的俄军显然也对叶利钦抱有很大希望,叶利钦确实也给他们许诺了更好的待遇、更多的住房,但这对于经济几乎陷于崩溃的俄罗斯无疑是镜花水月。此时的俄军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第一次车臣战争就是这种境况下爆发的,包括陆军副总司令在内的550余名军官以辞职的方式表示拒绝参战,训练不足的各军兵种在“首次碰面”后就匆忙参战,最后以1000名军官阵亡的代价草草收场,期间叶利钦甚至不能为他的军队提供充足的食品。叶利钦本身对于军事改革其实并不热衷,所以他能够拿国防部长这样的职务来做政治交易,在他任内任命了三名国防部长,前两任的改革在遵循叶利钦“现实国力”方针和复杂的内部纷争下无疾而终,第三任“唯核武器论”则有失偏颇。纵观整个叶利钦时期的军事改革,其争论焦点往往在于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如何协调好治国与建军,两方的对立使得军事改革并未取得多少实质性的突破。同时叶利钦是一个深谙权术的人,在危机暗藏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军队反过来反对他,他挑唆都忠于他的国防部与总参谋部之间对立,同时在自身无法提供足够的军费的情况下,他却反过来批评军队的种种弊端。其实军队自身需要的无非是稳定和知道自己要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