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浅析作者:程晓月来源:《国际商务财会》2016 年第 06 期【摘要】我国水泥行业龙头企业—山东山水水泥集团(简称山水集团)于近期上演了一场控制权逐鹿战,引起了社会的热议。本文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间的关系为出发点,剖析了山水集团股东冲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社会责任的文献;其次,对山水集团发生股东冲突进行分析;最后,探讨了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而对于协调企业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给出了建议。【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责任“山水集团”【中图分类号】F270一、文献梳理(一)国外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动态国外学者对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社会责任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初,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对此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自 StanfordInstitute(1963)第一次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后,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探讨,随之 Ansoff、Freeman 和 Starik 等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利益相关者理论。Jones(1995)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会成为探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理论基础。同时,Dunfee(1995)所提出的“综合社会契约论”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他们运用制度经济学,研究得出所有的制度安排均为显性契约与隐性契约的混合体,而企业则为两种契约的载体。然而,利用规则所明示的显性契约是存在缺陷的,必须利用隐性契约进行完善,若组织无视隐性契约甚至无法履行显性契约,必然会导致相关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组织也就很难得到持续发展(多纳德逊,2001)。珍妮特•威廉森(2001)认为公司仅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是远远不够的,组织应当寻求一种既有助于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又能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的管理方式。大卫•威勒(2002)的研究表明,照顾到不同群体的利益的企业更有责任感,企业能形成更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并预测 21 世纪考虑利益相关者的组织会发展得更好。二)国内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进展20 世纪 80 年代前,我国学者对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社会责任问题虽有研究,但是发展缓慢,自改革开放后,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社会责任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例如韦德贞(2001)从博弈视角出发,剖析了企业价值与其社会责任间的关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