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视角下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摘要: 中国的语言和方言众多,其复杂性是其他国家所不能及的,因此实施合理的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对国家统一、各地区人民间的交往、语言教学,以及汉语国际地位的提升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使用相关的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的理论,展示了中国语言使用现状的概貌,并期望帮助各类语言老师在语言教学中正确理解并遵循国家制定的语言政策。关键词: 语言政策 语言规划 中国正如同许多社会、文化现象一样,很多复杂而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在一个社会中,为什么某种语言或方言(在下文中,若不做进一步区分,二者统一称作“语码”)享有某种“优先特权”,而另外一些语码却处于劣势地位?为什么在有的社会中,不同语码却可以和平共处,享受同等地位?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大多习以为常,很少反思其中的缘由。其实,这些社会中的语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家推行的语言政策。此外,某个国家在语言使用中,会对语言的形式加以法律法律规范,而这个国家的人民在根据法律法律规范行事的同时却很少意识到国家在进行语言规划。本文通过运用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理论,为宽阔读者展现当代中国的语言使用现状,并期望为各类语言老师在语言教学中正确理解并遵循国家制定的语言政策起到帮助作用。一、中国的方言和语言在介绍中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境内语言和方言的使用情况做一个概览:各方言和语言的使用分布及其使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对于中国方言的分类问题,国内外学者并没有达成共识。在西方学者眼中,中国的方言为独立于汉语之外的语言,因为各个方言之间,以及它们同汉语在音系、语法,甚至词汇方面的差异十分显著。然而,另一些学者,尤其中国学者则更倾向于把它们统统看作汉语下面的各个方言,因为它们同汉语共用一套书写系统,并且同汉语在历史上存在着诸多联系(Wardhaugh,2000: 367;Sun,2024:29-33)。此外,美国著名汉学家罗杰瑞(Jerry Norman)先生认为,之所以方言很难脱离汉语而成为独立的语言,是因为这些方言的使用者同汉语使用者同在一个难以分割的文化圈中(Norman,1988:1-3)。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实行第二种观点。然而,在对中国的方言数量这一问题上,学者之间亦尚未达成共识。沃德霍(Ronald Wardhaugh)教授认为中国有八种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以及南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