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指导思想与背景 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必须将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来抓紧抓好。 但是从目前 情 况 来看 ,中学生的心理问 题并 没 有引 起 我 们的足 够重视 。一些 家长 总 以为孩 子 只 有感 冒 发烧 才 是得了 病,出 现学习 障碍、多动症 、焦虑、厌 学、胆 小 、说 谎 、不守 纪 律 、打 架 等就 不是病。而我 们的学校 和老 师 们也总 是把 着重点 放 在 学生的学习 成绩 和升 学率上 ,没 有时间 也没 有精力 去 考 虑开设 相 应的课程 ,来帮 助 他们了 解 科学知识 ,掌 握 一定的心理调 节技 巧 来转 移 情 绪 、宣 泄 痛 苦 、发泄 愤 怒 。其实 健康是由心理健康和身 体 健康两 方 面 组 成,无 论 是学校 还 是家长都 要随 时经 常注 意学生心理的微 妙 变 化 ,发现问 题及时疏 导,切 不可等闲 视 之 。 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上述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申报了心理健康的教科研课题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新课程理念中也提到要求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事。从这个目的出发,结合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趋势对新世纪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要求,青少年心理素质应包含培养独立、自觉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技能,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有敏锐、深刻的认知能力,有良好的生存品质,坚强的自信心和健全统一的人格,...